在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北部的群山脚下,坐落着一座小镇陶斯(Taos)。陶斯虽然地处偏僻,但在美国艺术圈子里却是大名鼎鼎,因为自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这里吸引了许多艺术家来此安家落户,他们在这里创建了陶斯艺术开垦区(Taos Art Colony)和陶斯艺术家协会(Taos Society of Artists)。这些艺术家们从当地独特的山川风景,美洲原住民的传统艺术,以及受西班牙风格影响的形式表现中吸取灵感,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在艺术创造上敢于放任,思想上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环境。
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出生于俄国的画家尼古拉·费钦(Nikolai Ivanovich Feshin)与家人来到陶斯定居。费钦这个名字对于爱好美术的读者一点也不陌生——他出生在沙皇时代的一个工匠家庭,在远离俄国文化重心的边城喀山长大,后来就读于首都圣彼得堡的帝国艺术学院并师从著名绘画大师列宾。1909 年,费钦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他的毕业创作还赢得了享有盛誉的罗马奖学金 (Prix de Rome),这份奖学金使他得以在欧洲的艺术之都访问和学习。次年,他在慕尼黑举行的年度国际展览中又获得金奖。1910年,费钦受邀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卡内基学院举办的国际展览上展示他的作品,从那时起他的名字在美国也渐渐开始为人所知。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时社会混乱,生活艰难,费钦的父母不久死于伤寒。在1921年俄罗斯大饥荒期间,他的生活和艺术生涯一度陷入了困境,虽然那时他的作品在美国和欧洲的画展中已经很受赏识。1923年,他和家人在美国救济署以及他在美国的赞助人和主要收藏家的帮助下离开了俄罗斯来到美国,并在纽约定居。很快他就被委托创作新作品,并开始在纽约艺术学院任教,接下来他还在1924年的美国国家设计学院展览中和192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大奖。
在纽约,费钦不幸患上了肺结核。当时缺乏有效的抗生素,医生建议他选择更干燥的气候,这样他和家人开始前往美国西南部,路过陶斯时被当地文化和环境深深吸引,他决定就地安家,不再前行。陶斯周边的山脉让他想起了他在西伯利亚看到的风景,他尤其觉得与当地的Pueblos美洲原住民特别亲近,他完成的许多最受好评的作品都是关于美洲原住民题材的。这段时期他的创作灵感和热情都达到高峰,费钦对陶斯情有独钟,并在那儿生活时归化成为了美国公民。


定居陶斯不久后,费钦购买了一栋两层的原住民建筑风格的土坯房(pueblo)。他用从小跟随父亲做手工学徒学到的建筑、木工、雕刻和镀金等手艺,花了几年时间扩建和修改土坯房,包括增加和扩大窗户,扩大门廊并使房间更加开放。他还根据俄罗斯风格雕刻了51扇错综复杂的门,制作了三联画窗户,并设计和雕刻了用于房屋的家具,这些作品汇聚了费钦的艺术感受力和建筑技巧,是俄罗斯、美洲原住民、西班牙装饰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

由于婚姻破裂,费钦于1933年离开了陶斯,前往西岸的南加州、墨西哥、日本以及太平洋的爪哇岛和巴厘岛,长时间学习和观摩世界各地文化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他最终定居于南加州的圣塔莫尼卡乡村峡谷。他在自己创建的艺术工作室里继续他的最爱:木雕、绘画和教学,一直到1955年去世并被安葬在圣塔莫尼卡。1976年,他的女儿将他的遗体带回俄罗斯,重新安葬在家乡喀山的Arskoe公墓。
费钦在陶斯的故居已被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今天已是陶斯美术馆和民居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内的永久收藏包括费钦和几乎所有陶斯艺术家协会成员的作品。陶斯小镇在二战后成为美国当代艺术的十字路口,融合了美国和欧洲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该地区的明亮光线、独特的风景和文化多样性,激发了诸如亨斯利、查尔斯·斯图尔特、朱利安·罗伯斯、R.C.戈尔曼、罗德·戈贝尔、沃尔特·冈斯克、杰克逊等几代艺术家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