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国家长期以来就有载歌载舞庆祝和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传统。
这一传统最近得以充分的体现:在欧盟大使馆开放日(European Union Embassies’ Open House Day) 这一天,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大使馆打开大门欢迎参观者。欧盟大使馆开放日是所有28个欧盟驻华盛顿大使馆每年春季举办的盛事。
成千上万的本地人和游客排队等待到每个大使馆内参观,并体验各国美食、艺术和娱乐。 开放日也庆祝了欧盟的60岁生日。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是在2004年加入欧盟的。
爱沙尼亚歌曲

参观爱沙尼亚大使馆的游客欣赏了爱沙尼亚裔美国儿童合唱团的演出,该合唱团最近赢得了一次比赛,将于今年夏天在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Tallinn)演出。
唱歌一直以来都是爱沙尼亚的民族象征,这在塔林歌曲节场馆(Tallinn Song Festival Grounds) 举行的歌舞节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每五年,近两万名歌手在一个露天合唱演唱会的舞台上演出,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加入其中同声放歌。
一位大使馆的志愿者埃列奇·查德维尔(Eveli Chadwell)表示:“作为一名在爱沙尼亚长大的孩子,爱沙尼亚的歌曲和舞蹈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虽然我在一个小村庄长大,但我们有巴士接送去参加歌舞节。”今天,查德维尔帮助美国爱沙尼亚裔儿童为塔林的歌舞节做准备。
所有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以“歌声中的革命”而闻名,公民曾唱着爱国歌曲开展争取独立的斗争。
立陶宛艺术

唱歌是立陶宛共和国大使馆的主要活动,同时还举行了一个海报展。这些海报由美国立陶宛裔在上世纪1900年代至1950年代创作,其中一些介绍立陶宛乡村景色和美国生活美好前景的画面并列展现在人们眼泉 。
其他一些海报反映了美国立陶宛裔对美国在1918年帮助他们国家实现独立的感激之情。
立陶宛大使馆的参赞凯斯图蒂斯·瓦斯凯勒维奇斯(Kestutis Vaskelevicius)表示,这座在1924年购买的大使馆建筑“象征着美国对我们的支持。我们打开我们的大门已经90多年了。”
拉托维亚舞蹈

等待进入大使馆的队伍绕了街区一周,当参观者到达队伍前面时,拉脱维亚共和国驻美国大使安德烈斯·泰克马尼斯(Andris Teikmanis)亲自欢迎他们。 参观者来此欣赏传统的拉脱维亚民间舞蹈。
泰克马尼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期间美国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他的国家将首都里加(Riga)美国大使馆所在的街道改名为“苏门纳·威尔斯街(Sumner Welles Street)”。苏门纳·威尔斯在1940年是美国国务卿,他签署了一份美国谴责当时的苏联(Soviet Union)吞并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文件。这份文件通常被称为“威尔斯宣言”(Welles Declaration)。
大使说:“美国和我们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