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大学与企业联手的话题,人们一定会想到硅谷,硅谷作为全球高科技重镇,与位于同一区域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高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美国的高校有着雄厚的科研基础及实力,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高校的科研并非只是象牙塔内的纯学术研究,大量的科研成果常常及时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各类新产品,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推动大学与企业联手的过程中,国会于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Bayh–Dole Act)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高校的科研常常得到联邦政府的经费资助,而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比如专利权及其他受到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研究成果等,在“拜杜法”实施前归属于联邦政府,企业要使用联邦政府所有的知识产权,需要经过复杂的申请、批准程序,由于政府并非实业,缺少将知识产权转化为商品的强大动力,因此大量知识产权被“束之高阁”,导致资金及研究成果的浪费,同时也造成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脱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0年由来自印第安纳州的参议员拜伊(Birch Bayh)及来自堪萨斯州的参议员杜尔(Bob Dole)联名提出议案,为联邦资助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产权成果松绑,让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大学科研机构可以联手利用科研成果,由此大大加快了大学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形成产、学结合体制,这一体制已经成为美国科研、生产过程的重要基础。“拜杜法”允许大学可以将科研专利授予小企业的规定,成为大学和企业之间合作的关键。企业通过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生产出新产品,大学科研机构及人员也从企业的生产获得回报。
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对美国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政府也特别重视保护、支持小企业的发展,“拜杜法”规定让小企业可以利用受到联邦经费资助的大学科研成果就是一例。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资料,2015年初创企业(成立不到一年的企业)为67.9万家,2014年为65.2万家。自1994年以来,年份最高的是2006年的71.5万家,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因此2010年的初创企业只有56万家,比危机前减少两成。
初创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小企业,以2015年为例,67.9万企业共雇佣了300万员工,平均每家企业只有雇员4.4人。许多小企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小企业往往成长迅速,比如谷歌、脸书等大名鼎鼎的科技界龙头,十几年前还只是默默无名的所谓车库企业。
初创企业在美国有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首先是联邦政府在各个方面为初创企业提供有利条件,联邦政府内有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其次是大学和小企业间的密切合作关系;第三是开放的移民政策。据杜克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主任Vivek Wadhwa的研究,52%的硅谷初创公司是由移民建立的。第四是美国有世界上最成熟的风险资本行业,风险资本在资助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小企业发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