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岁末,慈善机构尽力安置无家可归者

前天是平安夜,在家又看了一遍“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这大概是第三次看了吧,说不清是难过还是欣慰,还是不禁潸然泪下。

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区,伊丽莎白(丽兹,Liz是Elizabeth的昵称)的父母不幸染上毒瘾和艾滋,母亲病逝后沦为无家可归者,学业中断,收容站成了栖身之所。丽兹在困顿中不甘沉沦,加上天性聪颖,虽然其境遇常人难以想象,但仍然重返学校,并以两年完成高中学业,还获得纽约时报的奖学金,踏入哈佛大门。

无家可归者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美国也不例外。根据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HUD)的数据,2017年无家可归者人数为553,742人,亦即1.7‰(千分之一点七)的美国人曾经或仍然无家可归。其中65%住在应急避难所或过渡性住房计划提供的住处,35%则是名副其实的流浪人口。

这是近7年来首次出现增长。而且2017年无家可归者的总人数,虽然比2016年只多了不到1%,但是有临时住处的却减少了3%,因此街头露宿者反而增加了9%。加上全国流浪者增加的数量,有一半来自50个最大的城市,因此特别引人瞩目。

稍微令人欣慰的是,携有未成年子女的无家可归家庭数量今年比去年减少了5%:家庭数和人口数分别减少了3,294家和10,055人,但是总数仍然有184,661人,占全部无家可归者的33%。另一方面,25岁以下有无家可归经历的年轻人,人数高达40,799人,其中大部分(88%)在18至24岁之间,而且他们在街头露宿的比例高达55%,比其他类型的无家可归者都高不少。

一个无家可归的家庭,大人孩子手捧着一个象征住房的小小模型(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2016年度报告)

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有多项用于帮助无家可归者的资金,例如持续关怀计划(CoC)、应急拨款计划(ESG)、乡村地区住房稳定援助计划(RHSP),以及用于帮助退伍军人购房的计划等,州和地方政府也有资金投入帮助无家可归者,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民间包括慈善机构和教会,是帮助流浪人口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年冬季降临的时候,以流浪人口众多而著称的旧金山湾区,就有许多这类团体开放临时性的收容所,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所。旧金山虽然一年里大多数时间气候温暖,但是冬春是它的雨季,寒风冷冽加上阴雨潮湿,是无家可归者难熬的日子。

从11月中下旬开始,旧金山的教会,包括圣博尼法教会(St. Boniface Church)在内的四个教堂,就启动了传统的冬季收容计划,为无家可归者提供过冬的避难所。圣博尼法教会仅仅在它位于市区的主教坐堂,就在楼下的多功能厅提供了60个床位。

圣博尼法教会的这一传统已经持续了28年。他们不但为无家可归者特别是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供遮风避雨的住处,有床位和温暖的被褥,而且还每天给他们准备两顿饭,包括一顿比较丰盛的晚餐。其他教会也有类似的计划,例如著名的圣玛丽教堂,在12月就开放了100个床位的冬季避难所,圣马可的路德教堂在1月为65位流浪者提供住处,一神教第一教会将在明年2月份接纳70位无家可归者。

除了在刮风多雨的寒冷冬季,旧金山的各个教会还为流浪人口提供常年的临时住处,仅在圣博尼法教会这样的床位就有600个。但是全部加起来,旧金山各个收容所的床位,还是远远不及那里无家可归者的人数。

美国的无家可归者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但是因为个人权利、法律和其他因素的博弈,加上各州和地方的分治传统,因此难以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就近期而言,恐怕还得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一方面加以引导,改善卫生条件,防止疾病蔓延,整顿市容,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改善这些人的居住条件,使得无家可归者逐渐减少。如果有更多的年轻人像前面提到的丽兹一样,能够摆脱贫困和疾病家庭的宿命,自立自强,成为社会的推动力量,无家可归现象这一社会顽疾,才有可能得到根治。

2016年(下)和2017年(上)美国无家可归者人数按州分布图。注意右方颜色列表显示的是州内人数与全国无家可归人数之百分比(Jianan据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2016/2017年度报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