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赴美留学生是最早的知春鸟。在当时以公派留学为主的年代,亦有一些自费留学生,他们当中有的是由在美的亲友经济上担保,还有的是申请到美国大学的奖助学金得以成行。四十年过去,这批人都已过了耳顺之年,他们既得益于当年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在美国成家立业,而且目睹了瞬息万变的美中关系,见证了两个大国之间一段罕见的历史。
笔者有一位朋友,父亲是沪上一间大学的教授,他在文革期间还是初中生,上山下乡运动中被发送到内蒙插队,在那里一呆就是八、九年,直到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1978年招收研究生,他考上了中科院的首届研究生。因为他缺乏数理化的基本训练,但是由于父亲四九年前曾经留美,家庭影响下英语有些基础,加上通过收听美国之音何丽达播送的英语900句,考上的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英语师资班,也就是主修英语,待三年毕业后,辅佐或接替外教老师,给研究生们做英语教师。
他们这批研究生当中很快就有人私下联系自费出国。国外有亲友的自然渠道多一些,没有海外关系的则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寻找外国大学的信息,走的近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再加上有的外教也私下里为学生提供帮助,这样就有一些人取得美国大学的奖学金,放弃在国内先拿到硕士学位的机会,提前离校赴美留学。
我的这位朋友就是这样,在1980年只身来到匹兹堡大学读经济学。他从恶补微积分开始,把直到复变函数等课程的高等数学学完,六年之后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留美的经济学博士,然后进入精算师行列,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
1979年9月2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了另外一个自费留美学生的案例。位于纽约市外围斯卡斯代尔(Scarsdale)一家工程机械公司,该公司的副总是一位姓杨的华裔,他早年移居美国,在密歇根大学学习工程。自从1970年代初期美中关系解冻之后,他和妻子多次返乡探亲,在老家见到两个外甥。他们都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尽管自己学习工作都很努力,但是到恢复高考的时候却因为年龄偏大,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两个外甥一个姓钱(Cien),当时是武汉一家钢铁公司的装卸机械维修工,另外一个姓刘,在杭州一家中学当物理老师,都已经25岁了还是单身。杨先生在中国国内诸多亲友的子女当中看中了他们两个的好学和资质,以其经济能力担保他们两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到他所在地方的社区学院上大学,两年后是继续读书还是就业,就要看他们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了。
杨先生的两个外甥,还有当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最早的自费留美生,开创了现代中国自费留美的先河。在当时刚刚经历了文革动乱、没有互联网、更没有什么留学中介机构的情况下,确是一批人生的勇士,他们如果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将是继庚子赔款留美生之后,又一次中美关系的历史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