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从京都议定书到展望巴黎年会

美国由于没有核准《京都议定书》,一直受到外界批评,并质疑美国在气候变化上的承诺及领导角色。前不久,网上还有读者以为美国从未在议定书上签字,就此质问。事实是:明知国会存在强大阻力,当时的克林顿政府仍由副总统戈尔代表美国签字,而戈尔1998年在签署的声明中开宗明义,表示签字就是重申美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

今天将近17年过去了,代表民意的国会不但没有核准《京都议定书》,期间,政府更因为国内对如何发展经济、同时进行环保的意见不一而退出条约,外界对美国的承诺及领导角色的质疑也符合情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国于2012年 —- 条约原定失效的日期前,由于技术创新、新能源的使用早已达成7%的减排目标。

根据1997年制定、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各个国家都被分配一定的碳减排量,美国的份额是2012年前减排7%。相关统计数字显示,从2006年到2011年,美国的碳排放下降了7.7%,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

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指出,过去100年来,美国发电主要依靠化石燃料中的煤炭,不过,近年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而且改变迅速。该局的数据显示,天然气正在取代煤炭,正成为主要的发电来源,而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有煤的50%,是最清洁的化石燃料。如今,美国因为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是1994年以来最低的。美国没有核准《京都议定书》,却成功达成减排目标,正是目前经历的一场天然气革命。

2013年6月25日,欧巴马总统在乔治城大学发表讲话,介绍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美联社)
2013年6月25日,欧巴马总统在乔治城大学发表讲话,介绍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美联社)

借助于微地震成像 (microseismic imaging)、水平钻孔和水力压裂的技术突破和结合,储量巨大的天然气从封存于美国各地页岩中得以释放和开采,这些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都曾得到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在钻探监测中至关重要的微地震成像技术由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原先为探测煤床开发;水力压裂和水平钻孔技术的突破及结合则得力于能源部扶持和联邦资助,90年代第一次成功地在得克萨斯州页岩中运用这一技术的米切尔能源公司(Mitchell Energy)的高级主管曾明确表示,任何人都不能贬低能源部在这项技术上的参与。

得益于技术创新,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天然气产量最大的国家,很快将、或许正在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产油国。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欧巴马总统的领导下,美国无论在国内政策还是国际合作,都将气候变化列为施政重点及优先,争取清洁能源时代的早日到来。在国内,通过税收政策和政府投入,大力扶持新技术、清洁能源的开发;国际上,则加强与其他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合作。

去年11月,美国和中国 —- 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及排放国家,就减排达成历史性的协议,美国宣布将于2025年前在2005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减排26-28%;与此同时,中国有意将排放量的最高值提前到2030年,并在2030年前将非化石燃料在能源中的比例增加至20%。随后,欧盟宣布2030年前减排40%,墨西哥承诺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最高值定于2026年前。

一群大雁从堪萨斯州一家燃煤发电厂的烟囱旁飞过(美联社)
一群大雁从堪萨斯州一家燃煤发电厂的烟囱旁飞过(美联社)

今年11到12月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缔约方会议(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的第21次会议将在法国巴黎举行。3月,美国正式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机构递交减排的意向书,将与中国协议中的目标递上,加上早前挪威、瑞士等国意向书中的减排目标,代表占据全球5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家已经宣布或正式递交目标,美国向公约组织递交减排意向目标的行动再次显明了美国的承诺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率 —- 努力引领一个新的国际联盟抗击关系我们子孙后代的全球气候变化,期待在巴黎会议上各国成功地达成新一轮的减排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