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酷展”——“酷”起源于何时

在“酷”的发源地办“酷展”,那一定是“酷毙”到家了。美国史密森尼协会目前正在位于华盛顿中国城的国家肖像画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举办“美国酷展”(American Cool)。幸逢全球化时代、在前所未有的国际文化交流热潮中成长起来的各位,如果有机会来美国,时间不晚于今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是否可以考虑把参观这一集“酷”之大成的肖像展纳入行程?

听说汉语里流行“酷”的时候,人已经在美国多年了,感觉这是个文化和语言融会交流的极好例子,语言学家应该可以把它列入教材。但是等到参观了“酷展”之后,才发现汉语世界对“酷”的渊源,以及它的深刻社会含义恐怕还需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Cool”这个诞生于1940-50年代的亚文化概念,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在酷展的第一个展室正中,有一个橱窗,陈列着惠特曼(Walt Whiteman)的1855年“草叶集”(Leaves of Grass)初版,打开的扉页是作者肖像,那是郝里尔(Samuel Hollyer)根据哈里森(Gabriel Harrison)的银版照相雕刻的版画,画面上惠特曼吊儿郎当地歪戴着帽子,表情既不在乎又略带高傲,活脱脱地一个普通码头装卸工,似乎随时可以加入肩扛背负的行列。

惠特曼远远超越美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一称号,他不仅在诗作中大胆描写时代禁忌的话题,而且鼓吹实践的地位比学院式的教育更为重要,建议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开放之路”,在那条路上将以美国特有的方式实现自我,亦即后来被人们以“酷”来形容的叛逆性格与生活方式。惠特曼至今仍然是美国波希米亚文化的指路明灯,照耀着从“垮掉的一代”到摇滚巨擘迪伦(Bob Dylan)到今天任何一条串场演出之路,那也是该特展将他列为“Cool”文化源泉之首的原因。

追溯酷的起源,一个惠特曼是远远不够的。该展览还列举了从南北战争前逃跑的黑奴到演说家作家到倡导废奴与不回避暴力的民权主义者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蓝调歌后”及女权主义者贝西(Bessie Smith),还有冲浪运动创始人、五次获得奥运游泳冠军的夏威夷的演员和音乐家卡哈那莫库(Duke Paoa Kahanamoku)等十多人,是他们的尝试和努力唱出了“酷”的基调。

现在人们认为首先把“Cool”这个词用来表述自己的形象和行为方式的是萨克斯风传奇人物莱斯特•杨(Lester Young)。1940-50年代,美国仍然是一个种族分离社会,传统与时尚的摇摆爵士以激情四射为特点,杨则坚持以特立独行温和悠远的曲调打动人心。当他在1940年代早期说“I’m Cool”的时候,指的不单是在社会的和经济的压力下保持自己的格调,而且对于当时那种荒谬的社会现状不予理会,以一个“酷”字创造出一种阳刚叛逆的语境,迅速在社会上蔓延开来。

不仅是在音乐领域,黑色电影、垮掉文学和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等几乎所有边缘艺术都以酷为自己的标签。影坛“坏小子”、外表对艺术漫不经心的米彻姆(Robert Mitchum),虽然行为上百无禁忌,而且从不关心自己的明星地位,但是在事业上却极为专注,被人称为“闷燃于内,却超酷于外”(smoldering on the inside but so damn cool on the outside)。

还有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人们都知道,他颠覆性的滴画在今天可以创下油画拍卖纪录。但是他生前不仅行为常常放纵,死也死于酒驾车祸,而且至今其作品仍然引起截然不同的两极评价。有人认为那是绘画的理想境界,也被有的人痛骂和嘲笑——不单是在对绘画所知不多的普罗大众当中,权威的艺术评论界也是如此。

就这样,酷这个词在美国不胫而走,成为美国流行文化最简洁的代称,而且传遍了整个世界。

草叶集初版扉页惠特曼的肖像,郝里尔(Samuel Hollyer)根据哈里森(Gabriel Harrison)的银版照相制版。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到草叶集的初版书,可惜“美国酷展”不允许拍照,只好把该展览网站上的图片拿来,以飨读者。
草叶集初版扉页惠特曼的肖像,郝里尔(Samuel Hollyer)根据哈里森(Gabriel Harrison)的银版照相制版。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到草叶集的初版书,可惜“美国酷展”不允许拍照,只好把该展览网站上的图片拿来,以飨读者。
波拉克在位于纽约乡下的简陋画室(Smithsonian)
波拉克在位于纽约乡下的简陋画室(Smiths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