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酷展”—— “酷”的人物还是“酷”的国度

上个星期我们在关于美国酷展的博文中介绍Cool这个流行语的起源,还提到汉语世界对“酷”的渊源及其社会含义可能还需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英文的Cool到汉语的酷,是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借用的一方通常对源语言的含义不可能完全照搬,即便像几乎天衣无缝的音译Cool与酷,也会因为文化不同带来理解上的差异。

流行语“酷”出现在汉语世界,最早是1970年代中期的台湾,到19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之后,这个词得到中国大陆年轻一代的青睐。从那以后,酷渐渐取代了潇洒用来表示一个人行为举止具有个性,后者则变成了陈腐老套的说法,如果某人还那么说的话,用今天80、90后的语言,你已经“Out”了。

外表潇洒且面带冷漠,我行我素,对其周围视若无睹,是目前汉语里对酷最普遍的解读。在美国说一个人Cool,这常常也是最大众化的含义。但是参观了“美国酷展”之后,发现入选的100位“酷”人当中,有的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流行概念。

Cool这个标签诞生于美国的1940-50年代,但是大面积流行要等到动荡不安的反越战、民权和女权运动高潮的1960-70年代。相信大家都看过“阿甘正传”,阿甘不用说是酷毙了,那里面的其他主要角色有哪个不酷呢。阿甘爱上了青梅竹马的珍妮,他只不过是智商低些罢了,而入选酷展的著名美式橄榄球球员吉米•布朗(Jim Brown),当他转行拍电影之后,在西部片“百枝快枪”(100 Rifles)里饰演警探,与雷诺兹和韦尔奇搭档,其中与韦尔奇的戏份,在1960年代的好莱坞也是刚刚出现的异族亲密场景之一。

还有李小龙,好像是华人里唯一入选酷展的。他身高只有1米73,体重不到150磅,虽然出生在美国,但是从小在香港长大,他一身的劲爆肌肉,如闪电一般出击的截拳功夫,不但名噪香港和华人世界,在一贯以正压邪的同时展现力量的好莱坞也引起震撼。李小龙早就在明星大道上有其一席之地,他的功夫片在美国永不过时,老美制作的李小龙视频集锦至今仍在网上热传。40多年过去,是李小龙把功夫一词深深地印入了美国人的脑海。

入选酷展的不光是上个世纪中期以前的人物,也有好几位是1960年代末期和1970年代出生的。例如有“飞鸟人”(The Birdman)之称的滑板运动员兼演员霍克(Tony Hawk),还有让拉丁美洲和美国西语社会永远怀念的歌手塞莱娜(Selena Quintanilla Perez)等,他/她们有的是把一种曾经被视为街头小流氓的“非法”游戏提升为全球性的体育比赛,有的则成为少数族裔打破社会上升通道玻璃天花板的榜样。

酷展不仅收入了黑人民权运动的极左翼领导人马尔科姆•X(Malcolm X),他曾经是激进伊斯兰团体重要成员,还一度鼓吹黑人优越主义,更加令人吃惊的是,该展览的“酷与反传统文化:1960-79”(Cool and the Counterculture)展室里,第一幅肖像居然是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Davis)。

现年70岁的加大圣塔克鲁斯分校离休教授,戴维斯是美国1960年代的激进社会活动家,还曾经是美国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在1980年代两次担任总统竞选的共产党副总统候选人。她曾被当时的里根州长禁止在加州任何一所公立大学任教。虽然她在美国的民权和女权运动中声名显赫,对取消美国监狱非人道的产业体制有重要贡献,而且在教学与研究领域成绩卓著,但是她对古巴和前苏联社会实践的赞誉,尤其是因为她曾在1979年前往莫斯科接受勃列日涅夫为其颁授列宁勋章,在美国广受诟病。就在媒体报道这个展览之后,读者的留言当中,就有人对把戴维斯列入其中表示诧异和不满。

这一个个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一致赞赏的人物,集中在一起正是展现了不受传统与权威的约束而特立独行的精神。美国社会不但能够容忍这些“叛逆”之辈,在国家级的舞台上也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酷”人物之展,而且展示的是一个“酷”的国度。

左:霍克在家里厨房玩滑板(国家肖像画廊/Hasted Kraeutler);右:洛杉矶星光大道上李小龙的“星迹”(Wiki/Ahleong)。
左:霍克在家里厨房玩滑板(国家肖像画廊/Hasted Kraeutler);右:洛杉矶星光大道上李小龙的“星迹”(Wiki/Ahle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