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二战爆发前后世界动荡政局的著名美国女记者多罗茜·汤普森 [上]

大约百年前,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美国人迫不及待地前往欧洲。他们当中有作家和记者,不少是刚离开校门的年轻人,许多并非出自东北部名校,而是来自中西部或南部各地,但是他们志存高远,勇于闯荡江湖,有一股不做出一番事业誓不罢休的豪气。其中一位女强人,日后不但成为美国主流媒体第一个女性驻外首席记者,在维也纳帝国酒店采访了正在发迹的希特勒,后来因为对其不恭被纳粹德国驱逐出境。她在二战爆发前后的传媒界和政坛叱咤风云。人们将其对二十世纪的影响力与罗斯福总统夫人相提并论,她就是多罗茜·汤普森。

多罗茜·汤普森(Dorothy Thompson)1893年出生在纽约州西北靠近水牛城和加拿大边境的兰开斯特,父亲是卫理公会的传教士,在她7岁时母亲去世后,被送到芝加哥的姑姑家,在那里她有机会接受教育,后来转学到雪城大学,学习政治和经济,是当时少有能够读到大学毕业的女性,并因此而投身妇女选举权运动,推动纽约州在1917年通过妇女选举权法案。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多罗茜敏感地预见欧陆将发生巨变,次年就以自由撰稿人身份来到欧洲,其报道为红十字会等采用。

多罗茜被纳粹掌权后的德国驱逐出境,于1934 年 8 月 4 日抵达巴黎。(美联社图片)
多罗茜被纳粹掌权后的德国驱逐出境,于1934 年 8 月 4 日抵达巴黎。(美联社图片)

多罗茜的突破发生在她到欧洲后的不久。她在爱尔兰独立运动著名领导人麦克斯维尼被捕前几天采访了他,后者在狱中绝食74天去世,引起世界巨大反响。多罗茜因此被当时著名的费城纪事报(Public Ledger)聘为驻维也纳记者。在维也纳多罗茜熟练掌握了德语,并与多位日后成名的英美同行一起工作,他们都敏锐地预见到纳粹主义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迅速兴起。1925年她被纪事报提升为维也纳记者站站长,两年后辞职,旋即被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任命为柏林站站长,名副其实地成为“领导任何著名外媒报道组的第一位女性,无可争议的海外记者团女王”。

在没有电视遑论互联网的二十世纪前半叶,新闻记者对美国公众的影响力之巨大,从几件司空见惯的小事可见一斑:当时全国有2,000多家日报,几乎每家每户都至少订阅一份;平均每星期有8000万美国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而每场电影开场前必有6分钟的国内外新闻剪辑,欧洲的剧变则是美国大众关注的焦点。

《帝国酒店的最后报道——报道世界大战的记者们》(Last Call at The Hotel Imperial, The Reporters Who Took On a World War)一书的封面(右)与其插图中多罗茜的学校影集中的毕业照片(笔者翻拍)
《帝国酒店的最后报道——报道世界大战的记者们》(Last Call at The Hotel Imperial, The Reporters Who Took On a World War)一书的封面(右)与其插图中多罗茜的学校影集中的毕业照片(笔者翻拍)

1930年代初,德国工人党迅速崛起,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主义认为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不公,宣扬大日耳曼主义、反犹和反共,要恢复德意志民族昔日的辉煌。多罗茜1931年在慕尼黑得到采访希特勒的机会,并据此写了一本书,书中将那个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形容为一个漫画式的小人,认为他面无表情,骨架松软,健谈但不随和,任何时候都缺乏安全感。因此认为如果他在德国赢得权力,对世界而言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想而知,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掌权,随即将她驱逐出境,多罗茜成为第一位被纳粹赶出德国的美国记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