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是著名的大学城,周围不但名校林立,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威尔斯利学院(也有人译为卫斯里学院,Wellesley College)、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等均在此处,而且大波士顿地区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是全美高校最密集的大都会地区之一。波士顿地区是新英格兰的文化中心,而新英格兰则是美国的文化重镇。波士顿除了是著名的大学城以外,最近还获得了一个头衔,这个头衔虽然不如文化重镇那么响亮,但与大学城多少有些关系。据《时代》周刊报道,波士顿名列“2011年全美酒徒城市”(America’s Drunkest Cities of 2011)之冠,波士顿居民被称为全美“最慷慨的饮酒者”,平均每人每月喝酒15.5次,五分之一的居民被认为是酒徒,酒徒的标准是2小时内男性喝5罐啤酒(每罐12盎司,约360毫升)、女性喝4罐。
美国的法律规定,21岁以下者是不可以饮酒的,商家如果将酒卖给不到21岁的年轻人是违法的,所以在许多酒吧、饭店、超级市场以及酒类专卖店,凡是买酒的,一定要看身份证,不然的话,很容易触犯法律遭到重罚。法律禁止年轻人买酒,但许多不到21岁的年轻人往往想方设法喝酒,尤其是在大学校园内,不少一、二年级的大学生也跟着高年级的学兄学姐一起饮酒,成为校园文化一景。波士顿地区大学众多,大学校园内饮酒风气浓厚,而大学生在总体居民中所占比例不小,这与波士顿成为酒徒城市之冠恐怕有一定的联系。

饮酒过量以及年轻人喝酒成风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酒后驾车引起的交通事故,更是一大公害。据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统计,2009年有10893人在与酒后驾车有关的交通事故中遇难,平均每48分钟一人;酒后驾车遇难人数占当年整个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32%。在这10893名遇难者中,67%的是酒后驾车者本人,其他的则是乘客、被撞路人或被撞其他车辆上的人。从年龄层看,酒后驾车者中年龄在21到24岁者最多,占35%;25到34岁者其次,占32%;35到44岁者占24%。也就是说,21至44岁的酒后驾车肇事者占91%,是绝对多数。
不过,从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历年统计资料看,2000年以来,酒后驾车引起的交通死亡事故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以2008年以及2009年为例,与2008年相比,2009年酒后驾车死亡人数下降了7.4%,酒后驾车死亡率也从按车辆行驶里程计算的每1亿英里(约合1.61亿公里)的0.39下降到0.36,酒后驾车死亡人数以及死亡率的下降,与政府、社区以及各种防止酒后驾车或防止青少年饮酒组织的不懈努力有关。
在防止酒后驾车的各种民间组织中,“母亲们反对酒后驾车”(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ing)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非营利机构,该组织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在防止未成年人饮酒、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更为严格的饮酒管制政策以及帮助酒后驾车受害者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母亲们反对酒后驾车”成立于1980年,由加利福尼亚州居民莱特纳女士(Candice Lightner)于1980年发起成立,此前莱特纳的13岁女儿卡丽被一个酒后驾车者撞死,这个司机当时逃之夭夭,将被撞死的卡丽遗弃在现场。莱特纳痛定思痛,决定成立一个组织,大力阻止酒后驾车行为。不过,莱特纳在1985年决定离开由她发起成立的这个组织,理由是她成立该组织的初衷,仅仅是阻止酒后驾车,而不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试图影响饮酒政策。
“母亲们反对酒后驾车”组织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对国会1984年通过“国家最低饮酒年龄法案”(National Minimum Drinking Age Act)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饮酒年龄这一类的法律是属于州的管辖权,联邦没有直接的法律管辖力,所以国会的法案只能规定如果任何一个州没有将饮酒年龄限制在21岁以上的话,将受到经济上的处罚,即将修建高速公路的联邦补助经费削减5%(后来又提高到10%),在国会以及各种社区组织、民间组织以及舆论的推动下,到了1988年,全美各州包括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全部通过法案,将法定饮酒年龄提高到21岁。这个年龄,比18岁的法定投票年龄整整多出3年。
每年的三月份全美各大学纷纷开始放春假,大批学生结伴南下,去佛罗里达海滩以及更南面的墨西哥坎昆度假,成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传统,而这个时候也往往是大学生们饮酒狂欢的日子。每到这个时候,当地警方便会加强巡查,严防违法饮酒以及违法酒后驾车行为;各种社区组织以及民间组织,包括各个大学的相关机构,都会未雨绸缪,展开各种宣传,力图将学生们假日饮酒狂欢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南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学生饮酒是十分著名的,该校的网页就有专文劝告学生不要饮酒或避免喝醉,比如喝酒前吃些食物、知道自己已经喝了多少酒、设定饮酒的最高量、选择含酒精浓度较低的饮料、避免与他人做喝酒比赛、选择水或其他非酒精饮料替代酒类饮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