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一人容闳:耶鲁的岁月

在耶鲁大学校园里的亚裔文化中心(Asian American Culture Center,简称AACC),一进大门的正厅墙上挂着一幅年轻学生的油画肖像,他西式装束,亚裔脸孔。他是谁?很多访问AACC的人会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这个青年学生叫容闳,他是公认的近代中国留美学生第一人,1854年毕业于耶鲁。

青年容闳画像(来自耶鲁大学亚裔文化中心,由作者提供)
青年容闳画像(来自耶鲁大学亚裔文化中心,由作者提供)

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广东沿海一带,西方经济、文化和宗教已渐渐渗入。当时的澳门有一位叫山米尔·勃朗的牧师,他来自一个遥远而又年轻的共和国:美国。就在他的传教任期结束准备返美之际,布朗牧师向他年少的学生们宣布,如果有谁希望继续学习英文的话,他愿意带上他们去美国深造。在好奇心和求知渴望的驱使下,容闳和另外两个同学举手了。当他们第一次登船西行的时候,那还是风帆船的时代。一行人借着东北往西南的贸易风,从香港出发,绕过好望角,历经三个月时间,来到了美国新英格兰的马萨诸塞州。

在勃朗牧师的安排下,容闳进入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孟松中学(Monson Academy)。他非常勤奋,加上天资聪慧,性格自强,不到两年就出色地掌握了所有必要的大学预科课程,他决定申请勃朗牧师的母校:耶鲁学院(今耶鲁大学)。

在耶鲁,容闳在学业上有长足进展,在英文、拉丁文,希腊文、几何和代数课程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耶鲁给了他一个思想自由翱翔的空间,他的认知和明辨能力日渐成熟。同时在耶鲁,他深受“新英格兰精神”的影响,对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有了认识,对贫苦弱势的下层人民的同情也有了切肤之感。

他曾写道:“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但越是刻苦学习,成绩越好,他越是感到痛苦,因为知识增加了,人的道德感加强了,思考范围也增大了。对晚清时期中国的老百姓所受的各种压制,在没受教育之前他浑然不知,然而接受了教育之后,他觉得再也无法容忍,他立志要为同胞服务,使他们早日摆脱这种处境。这个思想理念就是他日后极力推就留美幼童项目的根基和动力。

容闳在他和同学1854年的毕业留言簿中写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孩子能够像他一样出国留学,“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中国以及整个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风帆时代已经结束,蒸汽机时代已经全面铺开。当时的大清国是怎样应付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有识之士又有何对策?

容闳的毕业留言(图片来自耶鲁大学图书馆)
容闳的毕业留言(图片来自耶鲁大学图书馆)

远在毕业之前,容闳就已经和他在耶鲁的同学们谈论到将来回国以后的鸿图大业。尽管对于他来说,未来的中国是个未知的巨大挑战,但毕业当年,他依然以满腔的报国热情和人文情怀,返回了中国,并且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他在耶鲁的理想——策划和实施了留美幼童计划。

关于容闳更详细的生平,请参阅雾谷飞鸿博文《美国历史系列123:留美学生第一人容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