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埃莉诺·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夫人,由于罗斯福总统连任四届,因此她也是享有第一夫人头衔时间最长的美国女性。罗斯福夫人是一位政治家、外交官和女权主义者,曾担任美国驻联合国首任大使,主导起草《世界人权宣言》。杜鲁门总统赞扬她维护人权的成就时,称她为“世界第一夫人”。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于1884年10月11日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艾略特·罗斯福(Elliott Roosevelt)是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老罗斯福)总统的弟弟。埃莉诺·罗斯福十几岁时到英格兰上学,后来回到纽约,1905年她与远房表亲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小罗斯福)结婚,婚后11年内生了6个孩子,其中一个儿子在婴儿期死亡。
1911至1913年,小罗斯福成为纽约州参议员,罗斯福夫人开始成为丈夫的长期政治助手。在小罗斯福担任海军助理部长期间,罗斯福夫人随丈夫在华盛顿生活,了解了华盛顿政界的行事方式。1921年小罗斯福患上脊髓灰质炎时,罗斯福夫人专心照顾丈夫。1928年小罗斯福成功竞选州长,此后直到去世,罗斯福夫人在政治上成为小罗斯福的忠实伙伴,被称为小罗斯福的“眼睛、耳朵和腿”。

1933年小罗斯福就职总统,夫妇俩搬入白宫,此时的罗斯福夫人因为有20年陪伴丈夫从政的经验,比任何前任第一夫人都更了解社会,并因此改变了第一夫人的角色。罗斯福夫人从不回避正式的官方活动,她以迷人的微笑向民众致意、还打破先例举行新闻发布会,在丈夫任职12年的总统生涯中,罗斯福夫人举办了近350场记者招待会,她还前往美国各地演讲,并在报纸开设“我的日子”(My Day)专栏,坦率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尤其是热情为妇女权利和其他进步事业呼吁。
小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宣布了“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在新政制定过程中,罗斯福夫人到各地广泛访问,收集了用于制定抗击大萧条的各种信息,向小罗斯福转达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敦促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抗击大萧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夫人大力支持政府,花费大量时间在国内外医院看望伤员,鼓舞民众的士气。
小罗斯福于1945年去世后,罗斯福夫人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1946年4月成为联合国初创的人权委员会第一任主席,1947年1月人权委员会成为常设委员会后,罗斯福继续担任主席一职。在此期间她成为“世界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的主要倡导者及起草人,对“世界人权宣言”的公布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罗斯福夫人晚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阿德莱·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和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竞选站台,她还拜访了许多世界领导人,并在她位于纽约海德公园的家瓦尔·基尔(Val-Kill)招待了许多宾客。1962年11月7日罗斯福夫人在纽约的家中去世,被安葬在海德公园(Hyde Park)她丈夫的墓旁。
罗斯福夫人毕生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坚守信条,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族裔、社会群体非常敏感,成为她那个时代最受爱戴的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