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良知、诺奖得主、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威塞尔

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是出生于罗马尼亚的犹太人,二战期间他与家人一起被关进犹太人集中营,威塞尔侥幸逃过死亡,是集中营的幸存者,1955年出版自传《夜》,这本描述集中营恐怖生活的书与《安妮日记》齐名。此后他毕生致力于和平、反对各种形式的仇恨、偏执和不宽容,是重要的人权斗士,198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表彰威塞尔“带来和平、赎罪和人类尊严”的信息。威塞尔于7月2日去世,享年87岁。奥巴马总统在得知威塞尔去世后,发布文告赞扬他是“世界的良知”、“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道德之声。”

威塞尔1928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脉的一个小城,他的父亲是个商人,家中讲意第绪语(Yiddish),他在成长过程中还学会说希伯来文、德语、匈牙利语和罗马尼亚语,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使得威塞尔具有开放的文化观。1944年德军入侵匈牙利,威塞尔一家与许多犹太人家庭一起,被送到位于波兰、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在那里他的母亲与一个妹妹被送入毒气室,他侥幸逃过死亡厄运,其后又与父亲一起被转到位于德国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德军战败后,美军解放了集中营,他被救,但他的父亲却没有等到重见光明的那一天。

威塞尔从集中营被解放出来后去了巴黎,在那里他学习法文,攻读法国文学、俄国文学以及哲学及心理学。19岁时开始以法语写作,成为一名记者,以后曾为法国以及以色列的报纸工作。威塞尔在法国与两个姐姐重逢,他于1949年前往以色列报道新闻,1955年威塞尔被以色列的报纸派往纽约,从此定居美国,并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与许多同时代的犹太人一样,威塞尔一直不愿提起在集中营的生活,直到1952年他遇到法国小说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鼓励威塞尔将在集中营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公开发表。在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激励下,威塞尔用意第绪语开始写自己在集中营的生活,结果一发不可收,写了900页,最初用意第绪语发表,此后他用法语重写,并在1955年发表,1960年根据法文翻译的英文版《夜》出版,开始销量很少,在20世纪60年代描写纳粹集中营的书非常少,因此威塞尔的自传引起美国书评界的注重,此后逐步成为畅销书,迄今翻译文字超过30种,光在美国就销售出1000万本。

威塞尔一生一共出版了近60本书,成名后,除了教书、写作外,他主要参与维护人权以及反对暴力、种族歧视、种族仇恨和屠杀的社会活动,他在推动、筹备、建立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93年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开馆,成为首都华盛顿地区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2009年威塞尔陪同奥巴马总统、德国总理默克尔参观位于布痕瓦尔德的集中营,他被奥巴马总统称为犹太人集中营“活的纪念碑”。克里国务卿在得知威塞尔去世后,发表讲话称他“所传达的思想在各个教派和家庭中引起共鸣。他警告我们冷漠和不容忍是危险的”、“希望并领导人们追求和平及正义”。

威塞尔大声疾呼反对各种形式的仇恨、偏执和不宽容,《洛杉矶时报》称他为“在美国最重要的犹太人”。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威塞尔在纪念大屠杀纪念馆开馆20周年仪式上讲话(照片:美联社)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威塞尔在纪念大屠杀纪念馆开馆20周年仪式上讲话(照片:美联社)
2009年威塞尔与奥巴马总统、德国总理默克尔参观位于德国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照片:美联社)
2009年威塞尔与奥巴马总统、德国总理默克尔参观位于德国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照片: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