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贸易”保护劳工权益及环境

上个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种草根运动,不少劳工、环保、人权组织及教会等呼吁关注发展中国家劳工权益与环境保护,即通过“公平贸易”(Fair trade)让第三世界的劳工直接得到实惠并避免在生产中破坏环境。根据国际公平贸易宪章(International Fair Trade Charter)的描述,“公平贸易”是一种建立在对话、透明和尊重基础上的新型贸易关系,它在国际贸易中寻求更大的公平,向第三世界劳工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工资收入并保障他们的权益。“公平贸易”鼓励消费者通过购买得到认证的“公平贸易”产品从而达到直接支持劳工的目的。

“诚实茶”使用“公平贸易”认证过糖类产品(照片:美联社)
“诚实茶”使用“公平贸易”认证过糖类产品(照片:美联社)

1980年代起“公平贸易”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公平贸易”为标的的企业及非营利组织,这里就通过介绍美国企业“平等交换”(Equal Exchange)让大家了解“公平贸易”是如何运作的。

“平等交换”(Equal Exchange)创办于1986 年,3位创办人乔纳森·罗森塔尔(Jonathan Rosenthal)、迈克尔·罗兹恩(Michael Rozyne)和林克·迪金森(Rink Dickinson)原本都是新英格兰一家食品合作社的经理,受到“公平贸易”理念的影响,每周一次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改变世界各地的粮食种植、购买和销售方式,这样的脑力激荡持续了3年,最终他们决定成立一个名称为“平等交换”的企业,目的是帮助农民及其家庭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未来,新成立的企业相信诚实、尊重和互惠互利是任何有价值的努力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罗森塔尔、罗兹恩和迪金森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也明白这种美好的愿望与企业唯利是图的传统经营宗旨是不相容的,意味着必须承担很大的经营风险,将私人商业模式与非营利使命相结合被许多人视为乌托邦。经过谨慎思考,罗森塔尔、罗兹恩和迪金森怀着勇往直前、绝不回头的信念辞去工作,拿出自己的钱并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筹集到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开始了前途未卜的创业旅程。在最初几年里,“平等交换”一直苦苦挣扎,并且像许多新企业一样一直亏损,但他们坚持了下来,到了第3年开始收支平衡。

“平等交换”原本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美国本土的农工,此后将目光投向海外,他们选择从尼加拉瓜进口咖啡豆以此来帮助那里种植咖啡的农民,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地将尼加拉瓜咖啡推向美国市场。早期“平等交换”的创办者们不知道如何在自己设想的平等条件下找到小农进行交易,他们花了很多时间了解自己的交易对象并确定他们的产品质量。经过不断努力,“平等交换”缓慢而稳定地找到了合适的咖啡生产企业,并将自己的贸易触角从拉丁美洲伸向了非洲。到了1991年,“平等交换”已成为欧洲“公平贸易”网络的一部分,欧洲的同行帮助“平等交换”与全球农民团体建立了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平等交换”的产品也从咖啡扩展到茶叶、可可、巧克力、坚果、水果、橄榄油等,亚洲的供应商也成为他们的贸易伙伴。1998年“公平贸易”产品认证系统在美国启动,“平等交换”的产品贴上经过认证的标签推向市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2012年小农组织推出了自己的标签“小生产者”(Small Producers Symbol,简称SPP),这样更方便关注“公平贸易”的顾客选购来自小农的产品,也有利“平等交换”销售额的增加,让小农、经销商、顾客各得其利。

由北印度工匠制作、经“公平贸易”认证的手工编织羊毛和丝绸围巾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商店展出(照片:美联社)
由北印度工匠制作、经“公平贸易”认证的手工编织羊毛和丝绸围巾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商店展出(照片:美联社)

目前美国有多个“公平贸易”联盟组织,加盟企业涉及服装、农产品、手工艺品、食品等领域,主要方法是在出售的商品上贴上经过各联盟认证的标签,保证该商品符合“公平贸易”的标准。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公平贸易”得以发展,最主要的动力还是靠接受“公平贸易”理念的顾客,这样的顾客越多,则“公平贸易”的产品销售也越多,那些处于供应链首端的发展中国家粮农、茶农、棉农、果农、糖农以及生产咖啡、可可的农民们才可以得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