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钟山北麓有一座航空烈士公墓,公墓内有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3305名抗战时中外航空烈士的名字,其中有2197名美国人,占捐躯者的三分之二。这些美国人大多是飞虎队成员。根据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的资料,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在中国击毁4000多架日军飞机,摧毁了数百万吨的日本军用物资以及数以百计的日军战车、货车等。
飞虎队原本是一支招募来的“美国志愿兵”,不受美军指挥,也不属于任何一支美军部队,没有番号编制,其成员来自后备役或退役军人,甚至还有刚从商业驾驶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都是以平民身份志愿参加的,许多人不仅没有战斗机驾驶经验、甚至根本没有受过正式的战斗机驾驶训练。这样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乌合之众”,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便与富有作战经验的日本空军展开激战,并大占上风,成为“空中英豪”,不但威震中国,而且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引起轰动,不得不令人称奇。飞虎队的成功,与其创办者、指挥官陈纳德有很大的关系。
陈纳德是一个“老兵油子”,来华前在军中服役20年,飞行技术精湛,是特技飞行高手,也有自己独到的战术理念,但官运却一直不好,退役前还只是一个上尉,与他同辈的人,不是将官就是校官,他因此郁郁寡欢,很不得志。在他那个时代,各国空军正经历从轰炸机为主到战斗机为主的转变,整个空战战略战术也因此在改变,小弟弟战斗机快速发育成为大块头,二战爆发后,战斗机成为空战的王牌。陈纳德领风气之先,早就看到了这个趋势,撰文力推战斗机的优势,可惜无法在美国军界实施自己的抱负,等到在军中服役满20年,符合退休条件,他便于1937年退役不干了。想不到不久接到朋友转来的一封来自中国的邀请信,当时实际主掌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的宋美龄出面邀请陈纳德来华考察中国空军现状并提出重整建议,陈纳德接受了邀请,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以后成为鼎鼎大名的“飞虎将军”。
1941年8月1日飞虎队在华成立,飞虎队建立之初只有43架P-40B型战斗机处于作战状态,以及拥有84名飞行员。由于当时美国在中、日两国间表面上持中立立场,因此参加飞虎队的人,都是由陈纳德从美国招聘来的,出面签订工作合约的是国民政府中央飞机制造厂,飞虎队成员都是飞机制造厂的合同工,而陈纳德自己的身份,护照上写着的是“农民”。因为是志愿应聘的,这些美国飞行员及地勤人员,不少人带着冒险、游玩以及赚钱的心态到中国来,因此大多吊儿郎当,军纪松散,打牌、斗殴、酗酒无时不有,军服也是各穿各的,看上去就象一支“乌合之众”,没有严格的军规军纪,被称为“最无纪律的部队”。

陈纳德知道队员们难以忍受严格的军规,他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队员的飞行训练却十分严格,对飞行员的战术指导也很全面,包括团队作战、集中优势攻击敌机、避免空中缠斗等,颇得队员好感及尊重,也因此带出一支威震长空的飞虎队。
飞虎队成立时,与美国军方没有任何关系,是属于中华民国空军的一支部队,称为“中国空军第一志愿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1942年春天,美国派出航空部队前来中国支援抗战,由于飞虎队在中国的出色表现,美国政府才考虑将飞虎队改编为美国陆军航空部队的一部分,以上校军衔恢复陈纳德的美国军籍,并在8天后提升他为准将,任命他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指挥官。将飞虎队改编成美军编制,曾遭到陈纳德的竭力反对,但在史迪威将军的坚持下,陈纳德不得不就范。
1942年7月4日飞虎队正式解散,编入美陆军第23航空大队,当时只有少部分飞虎队成员愿意留下来转入第23航空大队,大部分人选择离开。第23航空大队下属四个战斗机中队以及一个轰炸机中队,隶属陆军第10航空队,是驻华空军特遣队的主要部队。此后驻华空军特遣队改编为陆军第14航空队,陆军第14航空队一直在中国战区执行军事任务,因此也就被称为飞虎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