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介绍一位奇特的人物,余乔治(George Yu):他出生在香港,幼年举家搬迁台湾,四岁移民加拿大,三年前再从加拿大搬到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
乔治的父母虽然从事科学研究,但是有很好的音乐和艺术修养,不但使得乔治小时候遇事就喜欢问个为什么,而且教会他拉小提琴。他拜师安大略省伦敦市受人尊敬的小提琴演奏家桑德拉·斯塔克 (Sandra Stark),十几岁就加入了伦敦青年交响乐团,继续在多位名师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演奏艺术。
另一方面,乔治继承了父辈的科学素养,入学滑铁卢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获得系统设计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做了软件工程师。十多年的科学学习和工作当中,他念念不忘音乐,而且想把他学到的科学知识用于小提琴的制作上来。在求学期间,他不但继续拉小提琴,与学校由音乐和工程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大学室内乐乐团一起表演。正是在这段时间,乔治开始学习小提琴制作,向多位制琴名师学习,参加制琴的暑期课程。
工作九年后,乔治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利用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做一个专业的制琴师。他在1996年入学盐湖城的美国小提琴制作学校,1999年毕业,然后在波士顿的两位制琴大师肯迈耶和曹迪膝下学徒,并定期参加由美国小提琴协会(VSA)主办的小提琴制作和声学研讨会,在实践中精炼制琴艺术。
对具有完善科学知识基础的乔治,小提琴制作是音乐、艺术和科学的融合。虽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能提供最终的、简洁的解决方案,但是它们对小提琴音质好坏的原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制作小提琴的木料,对其刚度和密度进行测量,是决定成品提琴音色好坏的一个起点,而且对琴弓着力于琴身时的响应能力强弱有重要的影响。小提琴上漆也需要了解干性油分子双键的氧化过程,它保障了提琴的外观和持久性,在制作仿古提琴时尤为重要。
其实在乔治入学盐湖城制琴学校之前,他就多次前往国会图书馆,在前后几位乐器馆馆长的协助下,把玩研究国会图书馆的多把珍贵的小提琴,甚至在一次国会图书馆与史密森尼学会的合作项目中,对那把1654年阿马蒂制作的的“布鲁金斯”提琴做了CT扫描,找出其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浑厚女低音声部音域的原因。

有这些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做基础,乔治制作的小提琴多次获奖。他的一把琴在2012年的VSA比赛中获得音色优异证书。两年后的VSA下一届比赛,在246把提交赛事的小提琴当中,乔治的作品是仅有的三把获得音色和工艺双优奖的小提琴之一。
今天,乔治的小提琴受到纽约爱乐乐团、俄耳甫斯室内乐团、天琴巴洛克乐团和其他乐团小提琴手的喜爱。在顶级音乐学院里,也有不少学员用的是他制作的小提琴。在他移居肯塔基州之后,想必他会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和研究美国收藏的经典提琴,进一步提高他的制琴艺术修养,制作出更加优异的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