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到大熊猫入选史密森尼学会101件创造美国的物品,有点摸不着头脑:大熊猫明明是产自中国的濒危动物物种,怎么会成了创造美国的事物之一呢?把史密森尼的那篇关于熊猫的短文读完,对选编者的意图才多少有些明白。后来又看到一些关于这个收录名单的评论,有的老美从这101件当中又精选出他/她最中意的10件物品,大熊猫居然也会榜上有名,才体会到在许多美国人心目中,地域、国界与种族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他们关心的只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事物,以及如何摈弃落后的东西,让未来社会更加美好。
美国公众的大熊猫热始于1972年,即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双方互以珍贵动物相赠。美国的礼物是一对麝牛(musk oxen)米尔顿(Milton)和玛蒂尔达(Matilda),中国回赠的礼物则是大熊猫玲玲和兴兴。
野生麝牛绝大多数生活在北极圈内,其雄性在交配季节会散发出浓重的气味来吸引异性,所以也被中国人叫做麝香牛。尽管它们非常珍贵,但是来北京动物园后皮肤感染,而且老淌鼻涕,加上其貌不扬,所以米尔顿和玛蒂尔达在中国引起的关注很快就烟消云散。与此相反,玲玲和兴兴在美国引发的大熊猫热却弥久不散,日见高涨。
尼克松夫妇从中国回来后的第二个月,玲玲和兴兴就到了美国,尼克松夫人参加了国家动物园熊猫馆的揭幕式,随后的一个月超过百万人慕名前来参观。为史密森尼学会本次选题撰写大熊猫简介的特约撰稿人是塔克女士(Abigail Tucker),按照她的话来说,大熊猫是非常“令人上瘾的小动物”,而且神经科学家推测,大熊猫微微上翘的塌鼻子、胖胖的脸蛋和蹒跚的步态,会在人们的大脑里激发起与接触婴儿时类似的神经脉冲,所以它们特别招人怜爱。后来玲玲和兴兴先后因病死去,人们的悲伤与著名公众人物辞世有得一比。
大熊猫眼圈周围的一大圈黑色把它们的眼睛放大了差不多10倍,有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吓阻天敌演化而来,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恰恰是这种“化妆”出来的大眼睛增添了迷人的效果。再加上它们有一块独特的手腕骨构成伪拇指,可以在啃噬竹子的时候灵活地摆弄竹竿,大熊猫还常常做出翻滚嬉闹等不胜枚举的滑稽动作,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被它们诱发如甜似蜜的情感。
接替玲玲和兴兴来到华盛顿动物园担任“动物大使”的是美香和添添。它们第一个成活的后代泰山依约在大前年返回“祖国”。美国人特别是孩子们不但对泰山恋恋不舍,铁杆粉丝还会专程前往四川的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朝圣”,自费参加大熊猫爱心体验者项目,为泰山和其他大熊猫搬运食物、清扫兽舍。
美国对大熊猫的繁育保护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帮助中国有关人员学习与掌握动物行为学等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史密森尼学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动物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包括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程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熊类组熊猫专家组联合组长的王大军博士。现在中国的动物医疗、保护和科研水平都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大熊猫出国与中外“熊猫热”带来的直接结果。
1972年的“熊猫外交”不仅在美国引起巨大的反响,而且从此中国逐渐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就连大熊猫出国的方式也一步步与国际“接轨”。从开始的赠与到租借,到现在以繁育保护为目的的有偿国际合作,大熊猫不但成为 “亲善大使”,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合作互利取代冲突与对抗、全球融入健康国际秩序的象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