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金时代:美国一个多世纪之前的腐败

一百四十年前,马克•吐温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The Gilded Age: A Tale of Today)。这本书是和他的邻居朋友、同为记者与专栏作家的华纳(Charles D. Warner)合著,着力描述南北战争结束以来的美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城镇化的同时,城市中腐败丛生,上层社会政商勾结巧取豪夺骄奢淫侈,底层百姓则在贫穷疾病和族群冲突当中无奈地挣扎。

马克•吐温与华纳为这本书起的名字,源于莎翁历史剧“约翰王”(King John)第4幕第2场中索尔兹伯里伯爵的一段台词:“给纯金镀金、给百合花彩绘,往紫罗兰上喷洒香水,……是多么的荒唐与浪费”(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 To throw a perfume on the violet, …… Is 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

在这本书里,作者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弥漫的拜金热,农场主、小市民、投机家和道貌岸然的议员政客都卷入可能一夜暴富的土地炒作,官员假公济私贪污腐化,商界投机取巧贿赂盛行,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掩盖着道德的沦丧。小说书名的引文是说往黄金上镀金,而作者要说的是当时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警醒人们如果都沉迷现状不思改变,落幕时将是一场悲剧。

《镀金时代》这本书在马克•吐温的作品当中不如《汤姆索耶历险记》等书那样脍炙人口,但是在美国历史上却留下了它的深深印记,人们现在只要谈到从1870到1930年代之间的那段时期,通常都会用“镀金时代”代替。

其实马克•吐温和华纳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美国正处于腐败现象高发期的开端,从那时开始,一直延续到罗斯福新政之初,美国还要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腐败/治理的转型期。

南北战争结束之后,战时发展起来的军工产业和技术革新,引领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铁路延伸到城乡的各个角落,经济的支撑力量从家庭农场和家族企业转变为与个人资产脱钩的股份公司,不负责任的野心家到处圈钱,华尔街借此吹起大大小小的融资泡沫。与此同时,一方面因为自由资本主义的治国理念,政府缺少对新型经济形式的监管能力,在现实面前采取的补救措施又往往成为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的渠道。另一方面是不健全的文官制度,党派与团伙的利益分赃决定了官职的任用和升迁。

这个时期有一些著名的案例,例如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破产案,加菲尔德总统被刺案,纽约坦幕尼协会的兴亡等。它们不仅是社会上拜金主义流行的结果,同时也揭露了体制的弊端和漏洞,推动了政治和经济改革。因此,镀金时代的美国既是腐败高发的时期,也是改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有相对完善强大的公民社会,包括像马克•吐温这样的文人勇于揭露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而且有独立的新闻媒体,例如纽约时报拒绝坦幕尼协会的威胁和拉拢,不在权势和金钱利诱下出卖灵魂,再加上体制上的权力制衡,立法、行政和司法不仅相对独立而且受到民意的监督,通过法律和法规对新型企业加以监管,制定彭德尔顿法建立和完善了联邦和各级官员的任免制度,逐步实行了公开的政府财政预算,司法机关对官商勾结的经济犯罪进行独立公正的审判等,因此权力寻租的路径越走越窄,政府官员腐败的成本越来越大,腐败现象逐渐得到遏制。镀金时代终于告一段落。

我们以后将从这一历史时期当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政商勾结腐败案件,陆续向大家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左:《镀金时代》1873年初版封面(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右:开普勒(Joseph Ferdinand Keppler)创作的人物漫画,题为“马克•吐温:美国最佳幽默大师”(国会图书馆)。
左:《镀金时代》1873年初版封面(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右:开普勒(Joseph Ferdinand Keppler)创作的人物漫画,题为“马克•吐温:美国最佳幽默大师”(国会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