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布朗(John Brown)是著名的废奴主义者,他在1859年10月16日率领几十名跟随他的人突然袭击位于哈珀斯渡口(Harpers Ferry)的联邦军火库,成为南北战争爆发前的重大事件,激化了南北方矛盾,是南北战争爆发的近因之一,同时也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约翰•布朗发动的突袭很快失败,他也在战斗中受伤、被捕,其后被以叛乱及谋杀罪名处死。布朗死后,许多人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南北战争时,“约翰•布朗之歌”(John Brown’s Song,后来更名为“约翰•布朗之躯”)广为流传,成为内战时的著名歌曲;而在其基础上改编的“共和国战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则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爱国歌曲之一。
布朗试图以暴力手段解放黑奴及废除奴隶制度,在当时及后代的历史学家中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对于废奴主义者来说,布朗是英雄:是一个为了信仰而杀身成仁的勇士;而不赞同暴力做法的人则认为他是邪恶的化身:是一个杀人犯和疯子,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恐怖分子。
布朗被处死之前,曾写下了一段著名的遗言:“我现在清楚地知道,罪恶土地上的暴行只有用血来洗净”,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托马斯•杰斐逊“自由之树必须用暴君的血来浇灌”之名言。布朗“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行动,与当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颇有类似之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希望以血唤醒国人投身变革,故一心求死,拒绝逃亡。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在赴刑场前留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成为千古绝句。
约翰•布朗1800年生于出身于康涅狄格州的一个英国移民家庭,在他5岁的时候,全家移居俄亥俄州,布朗的父亲在那里新开了一家制革厂。16岁时布朗离家前往马萨诸塞州求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牧师,但因为经济上的原因,他不得不中止学业,回到俄亥俄并在父亲的制革厂工作。学到了手艺后,布朗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制革厂,他在20岁那年结婚,25岁时迁居到宾夕法尼亚州的新里士满,在那里开办了新的制革厂,这座厂房已经列入国家历史遗址名录。
布朗32岁时,妻子因病去世,此后他又再婚,先后两名妻子一共为他生了20个孩子。布朗成家立业后,曾从事多种营生,事业大起大落,一度宣告破产,还有多宗官司缠身。不过在40多岁时,布朗的事业又获得成功,成为一名知名的农场专家,到处旅行使得他有机会与许多狂热的废奴人士接触交往。
布朗很早就是一个废奴主义者,37岁时他就起誓要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废奴事业。1846年他搬到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后,与那里的浓厚废奴风气一拍即合,让他在那里结识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包括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以及哈丽特 • 塔布曼(Harriet Tubman)。19世纪50年代中,堪萨斯地区发生多次废奴主义者与支持黑奴制度人士的冲突,这些冲突激发了布朗采取行动的勇气。1856年5月下旬,布朗与他的4个儿子及其他废奴主义者在堪萨斯富兰克林的波托瓦托米镇杀死了5名支持奴隶制度的移民,史称“波托瓦托米惨案”(Pottawatomie Massacre)。
“波托瓦托米惨案”后布朗回到东岸,开始筹集资金,以实施大规模奴隶起义计划。他获得6名著名废奴主义者的支持,被称为“秘密六人”。布朗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一共有22名男子,其中包括5名黑人及他的3个儿子。布朗在靠近哈珀斯渡口的马里兰租用了一个农场,作为发动袭击的据点。
哈珀斯渡口是西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波多马克河和谢南多厄河交汇处,也是马里兰、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三州接壤处,风景优美、古迹林立,离开首都华盛顿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是华府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每次有客人来访,我都会带他们去那里一游。
布朗选择在哈珀斯渡口发动袭击,主要是因为当地有一座联邦政府的军火库,内有大量军械,布朗计划占领军火库后,将武器分发给闻讯前来的黑奴及其他废奴人士,他估计约有250至500人会参加起义,布朗曾要求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参加他的行动,但被拒绝了,道格拉斯认为他的行动无疑自杀,不会成功。但布朗还是坚持计划不变。
1859年10月16日的晚上,布朗率领其手下发动袭击,占领军火库并抓获了一些人质,其中包括几个奴隶,但到次日布朗及其手下就被当地武装居民包围了,附近的海军陆战队在罗伯特•李上校的率领下也很快赶到,并攻占了布朗及其追随者据守的房子,布朗的手下有10人在战斗中被打死,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儿子。布朗自己也受伤被俘。
布朗被俘后,弗吉尼亚州的法庭判决他有罪,并在12月2日将他绞死。与他一起被捕的人,先后有6个人被处死。布朗武装解放黑奴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由此激发了南北的紧张关系,成为南北战争的重要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