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一向可以唤起人们对重要问题的感知并导致产生行动,对全球变暖问题也不例外。
请听三部叙述海洋问题与气候变化的新创音乐作品:
‘Elegy for the Arctic’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音乐演出场景:一架三角钢琴漂浮在遍布浮冰的水面上,钢琴前,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卢多维科·埃诺迪(Ludovico Einaudi)在弹奏首次与世人见面的他的新作《北极挽歌》(Elegy for the Arctic,亦译《北极悲歌》);伴随琴声,从他身后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瓦伦贝格里恩(Wahlenbergbreen)冰川传来阵阵冰块崩塌声。
曾为电影和电视作曲的埃诺迪希望以这首乐曲引起人们对北极冰的关注;这里的冰层正在以比地球任何地方都快的速度融化。在制作这个视频的绿色和平(Greenpeace)环保组织发布的一份声明中,埃诺迪说,“我们非常需要了解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停止破坏它,并且保护它。”
‘Planetary Bands, Warming World’
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学生把135年间的温度测量值编成了一首气候主题弦乐四重奏:“Planetary Bands, Warming World”(《地球带:变暖的世界》)。
创作这首乐曲的学生丹尼尔·克劳福德(Daniel Crawford)说,“音乐……发挥连接逻辑和情感的桥梁作用” 。
他的具体表达方法是:每一个乐器代表着北半球的某一地带。例如,大提琴表现赤道地区的温度。每个音符的音高反映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因此,大提琴奏出一个超低音符,表示赤道地区那一年寒冷。而小提琴的高音符表示北极各地经历温暖天气。他说,“你能听到温度升高了多少以及什么地方温度升得最高。”
克劳福德说,“我们是想给工具箱里添加一个新工具——以另一种方式向人们传递这些信息,有些人也许通过音乐能够比通过地图、图表或数字更有感受。”
‘Become Ocean’
一位评论家称它是“音乐史上最可爱的启示”。
住在阿拉斯加(Alaska)的作曲家约翰·路德·亚当斯(John Luther Adams)的作品“Become Ocean”(《化为海洋》)获得了2014年普利策(Pulitzer Prize)音乐奖,并在第二年赢得了格莱美(Grammy Award)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品奖。
普利策奖评委会形容它“是一曲令人难忘的管弦乐作品,让人联想到潮水无休止的涌动、极地冰川的融化和海平面的上升”。(上面是两分钟的片段)。
这部作品做到了引起全球关注。同是格莱美奖得主的流行音乐巨星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作出出人意料的表示:这首曲子如此深深地打动了她,她向为这部作品作首次公演的西雅图交响乐团(Seattle Symphony)捐赠五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