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迫使世界各地的工厂减产或停产。这种减产状况正在扰乱全球供应链,而这条供应链在正常情况下能为各国提供从药品到大蒜到袜子的各种商品。
经济学家指出,出现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今天的供应链不够多样化。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全球经济与发展(Glob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项目研究员杰弗里·格茨(Geoffrey Gertz)说:“存在着许多阻塞点,特定产品的生产高度集中于一个国家,有时在一个城市或一家公司里,这造成了脆弱性。”他说:“我们显然在中国看到了这些。这场疫情的确充分说明了更多地投资于供应链的适应力的必要性。”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专家戴维·辛奇-利维(David Simchi-Levi)解释说,多年前大力削减成本的策略是今天某些短缺问题背后的原因。他说:“公司企业成功地降低了成本,但他们显著提升了暴露于风险的程度。而且如果出现像我们过去几周看到的那种问题,供应链就会受到巨大干扰。”

辛奇-利维指出,在1980年代,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业务转移到亚洲,特别是中国。他说:“他们只想到削减成本的措施,而没有考虑到,例如周转时间长、波动性增加以及供应链的风险加剧的影响。”
辛奇-利维说,中国同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份额已显著增加。在2002年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疫情期间,中国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占4.3 %,如今,中国所占的份额已达16%。
规划管理供应商的零部件原产地
格茨表示,此外,“供应链整体而言已变得更加复杂。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其生产流程中要依赖越来越多的中间供应商。”
商务出版商基普林格(Kiplinger)的专职经济学家戴维·佩恩(David Payne)指出,供应链的断裂波及到中国以外。他写道:“从东南亚进口部件或材料的公司发现很多这样的供应商都依赖于中国的原材料。”他列举了柬埔寨的制衣厂因缺少中国的布料而被迫关门的例子。
辛奇-利维表示,世界各地的公司都应更多地投资于供应链规划管理。他说:“他们不仅需要了解他们的供应商,而且需要了解他们的供应商的供应商。”
他指出,公司企业还应当做到多样化。他说:“确保供应商在不同的地区有多个生产设施,或者你们有多个供应商,能从一家换到另一家来获得你们所需的部件。你还可以增加库存,超出通常的水平。”
格茨表示,在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啸之后,出现了产品短缺,因此有过增强供应链适应力的努力。但这些努力未能持久。他说:“一直存在着的风险是,我们只在这些脆弱性赫然出现在面前时才认识到它们。我们在正常时期甘愿放弃适应力以换取效益,然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接受这个教训。真正的威胁在于我们只应对迫在眉睫的危机,而不采取任何步骤来避免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

辛奇-利维认为这次情况将会不同。他说,最近的贸易关系紧张已促使公司企业重新考量他们的供应链。他还说:“当前的疫情只会加速这种趋势。当我们10年后回过头来再看供应链时,它的结构将不同于我们在过去5到10年中所看到的情况。”
他指出,实行多样化将是“减轻[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由自由撰稿人Linda Wang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