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无论中外,我们身边总是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神话以及想象中的奇景异象。人类所处的太阳系与银河及其数千亿颗恒星如何诞生,更是神创世界取之不尽的源泉。即便在以物质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还是热衷于将一些新的发现披上神秘的色彩。美国宇航局1995年4月发布的一张照片,即哈勃望远镜在巨蛇座鹰状星云内捕捉到的、酷似象鼻的星际气体和尘埃,就让不乏宗教传统熏陶的科学家们联想到了支撑古希腊神庙的经典立柱,以及19世纪中期著名英国清教牧师查尔斯在一篇布道文中所说的:创造万物、担负起创生之柱的基督……。于是这幅照片就以“创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闻名于世,不但登上了当月《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而且被列为《空间》刊物(Space.com)的十大太空照片之一。
就在不久前的2022年10月19日,这张照片有了一个新的版本:美国宇航局利用其韦伯(James Webb)空间望远镜所拍摄的“创生之柱”红外影像。下图即哈勃(左)与韦伯(右)望远镜分别拍摄的创生之柱照片。

韦伯望远镜距离地球150万公里,不像早于30多年前升空的哈勃望远镜,其运行轨道距离地球只有600公里,那里仍然有稀薄的大气和尘埃,会阻挡遥远天体传播过来的微弱光线。而且韦伯位于地球/月球的第二拉格朗日点,对地位置相对恒定,便于地面基站接收信号。它采用NIRCam近红外相机进行拍摄,而宇宙天体发射的近红外光波段较少被星际尘埃和气体所阻拦,因此在探测像“创生之柱”这样的深空场景时,有更好的“穿透”能力。

这张来自韦伯的图像,就让我们看到了新恒星形成过程中的更多细节。在这些“尘土飞扬”的柱子内外,当气体和宇宙尘埃在引力作用下聚起足够的质量时,就会逐渐坍缩,温度也渐渐升高,显示在照片上就是通常具有衍射尖峰的明亮红色球体,一个新的恒星就此诞生。
与哈勃相比,韦伯的照片还揭示了在某些创生柱边缘看起来与熔岩流相似的波浪线。它们也是仍然为气体和尘埃所包围的新生恒星的特有现象:年轻的恒星会周期性地发射超音速喷流,当这些喷流与创生柱内的物质云相撞时,就会形成这样的“波浪”。划过船的都应该知道,在船头前的水面,会形成一道道向外扩散的波浪线。在第二和第三根“创生柱”的顶部,我们还能看到深红色的光芒,它们是这种冲撞所产生的高能氢分子的辐射射线。
根据目前天文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新恒星从诞生到大致“扫清”其周边的宇宙尘埃和物质,大约需要6000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看到的“创生之柱”,到那时候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颗颗明亮各异的恒星了。落笔至此,想到人类文明的信史到目前只不过3500年左右,希望到6000年之后,地球上的智慧生物无论身处何地,还能够和平相处,当翻看我们今天所欣赏的“创生之柱”照片时,带有尊敬地看待他们遥远且素不相识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