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特迪瓦,越来越多的小型手工采石匠采用新技术手段,不仅增加了钻石销售量,而且保护了社区和环境。
这项技术来自美国支持的帮助这个西非国家改变开采方式的项目。

科特迪瓦手工采石匠纳马塔·萨尼(M. Namata Sany)对领导这个项目的美国国际发展署(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表示,“是这个活计让我得以谋生”。
小规模作业的手工采石匠通常工具很少,需要面对必须快速挖掘、快速出售、而后转向新址开采的压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对环境造成破坏。一旦环境被破环,整个社区便失去了水源,耕地和生活保障。

在正规市场系统外作业的采石工匠,往往不得不以人为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钻石,因为产地来源不明的钻石无法进入国际贸易渠道。
为了保护这些采石人的生计,同时也为保护环境,美国国际发展署发起一个项目,让手工采石匠可以进入正规合法的钻石供应链。
科特迪瓦项目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帮助采石工匠获得勘查宝石的地产权。他们凭产权证,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售钻石,而拥有这片地方也使他们需要保护它,不让环境遭到过度破坏。
接下来,这些采石人与美国国际发展署一道,建立可持续石矿。他们将废石料妥善存放,不让废物流入和污染当地河流。
新时代
现在,科特迪瓦的钻石产业比过去更加壮大。2005到2014年间,由于内战中形成了所谓“冲突钻石”市场,国际社会无法合法地从科特迪瓦进口钻石。当时,反叛组织用当地的宝石购买军火,助长暴力。但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采石工匠在验证体制中作业。
为证明不是“冲突钻石”,采石人必须使他们的钻石得到国际认证程序的验证,通常是采用 “金伯利程序”(Kimberley Process)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尽职调查指南》(Due Diligence Guidance)。

美国国际发展署的特拉·德容(Terah DeJong)说,在战争结束后,科特迪瓦手工采石匠一度命运未卜。他与国际伙伴一道努力,使这些采石人能够出口他们的钻石。
德容说,“这直接意味着建立起完整的合法保管链,让钻石能够通过正确渠道向外海输出”。
这个项目还帮助采石社区将过去的采石场改造成养鱼池,农耕地和养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