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正在美国访问,15号下午将前往艾奥瓦州。1985年习近平曾经率领河北省的一个代表团到艾奥瓦州访问,他们在那里呆了十来天,不大引人注目。这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去会见当年接待他的老朋友,时过境迁,今非昔比,自然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在相关报道中,我看到其中一条提到该州柏树激流市(Cedar Rapids)有一座清真寺,是全美国屹立最久、专门建造的清真寺,名叫美国母亲寺(Mother Mosque of America)。今天就从这座清真寺说起。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包括现在艾奥瓦州在内的中西部大片农业地区,当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德国、荷兰、挪威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他们绝大多数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而穆斯林最早到这一地区谋生的是一位名叫哈比哈布的哈只(Haj. Abbas Habhab)和他的兄弟们,他们在1880年代来自叙利亚,当时叙利亚还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后来逐渐有更多的地中海东部地区穆斯林移民加入。

早期的穆斯林移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一些人甚至不但不懂英文,连阿拉伯文也不会读写,而且他们在当地始终处于少数,但是他们笃信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基督教徒的帮助下,于1934年建起了这座清真寺,从此有了固定的礼拜场所。后来因为人数增加,美国母亲寺不够用,1971年被一座更大的清真寺取代。老清真寺后来被艾奥瓦伊斯兰理事会赎买回来并加以修缮,现在成为伊斯兰传统和文化中心,用于会议、庆祝开斋、宗教讨论和其他特殊活动,并且因为它在美国宗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因为美国宪法禁止对任何信仰加以歧视,所以凡是政府进行的人口普查或其他调查均不得含有与宗教有关的问题。但是民间团体和报刊媒体、专家学者则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虽然他们的数据差别甚大,结论也有所不同,但是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根据这些调查,现在全美各地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将近2000座,穆斯林人数在三百万到七百万之间。在City-Data网站上,柏树激流市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占1.2%、加入教会的占2.1%,相当于美国的平均水平。

美国的穆斯林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封闭或落后。据调查,现在他们的教育水平不但比早期移民提高了很多,而且超过全美平均水平。穆斯林的家庭收入也比全国平均要高。即便是在9/11事件之后,据《纽约时报》刊载的数据,2005年到美国来的穆斯林移民达到96000人,是那之前20年里最多的一年。
美国最早的移民以基督教徒为主,但是从建国初期大多数人即主张政教分离,采取对宗教的包容态度。这不但表现在宪法第一修正案把不得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列在首位,而且最有影响的开国功臣对此都身体力行。
当时除华盛顿之外最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是富兰克林,他就在费城建立了一座不分信仰的礼拜堂。华盛顿则表示愿在自己的农庄雇佣穆斯林工人。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则在他的著作中将先知穆罕默德与孔子、苏格拉底等著名思想家相提并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他在记叙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条例的制定过程时,特别指出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应该和基督徒、犹太人、印度教徒和其他外邦异教徒享受同样的自由权利。当他担任总统后,曾与突尼斯大使共进开斋晚餐。1812-1814年的战争中,英军放火烧毁国会大厦,杰斐逊就将他的6500册藏书卖给国会,国会图书馆得以重建,这批藏书中就有一本古兰经英文本。2006年埃里森(Keith Ellison)当选明尼苏达州的国

会众议员,他也是美国的第一位穆斯林国会议员。当他在2007年1月4日宣誓就职的时候,按照他的请求,将这本珍贵的古兰经借出来,作为宣誓时左手按着的经书。
前年佛罗里达曾经有一位牧师以焚烧古兰经为威胁,试图阻止在纽约曼哈顿下城9/11世贸中心遗址附近建造一座清真寺,后来被多方劝阻。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件与此绝然不同的事情。那是在南北战争期间,当时攻入南方的联邦将领奉命实行“焦土”政策,要摧毁所占领地方的教堂、农庄、学校、图书馆和其他设施。当北军占领了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所在地、准备烧毁学校的时候,学校图书馆馆长德罗弗里(Andre Deloffre)请求放过这座南方数一数二的图书馆,战地指挥官也表示同情,派通信员请示司令官克洛克斯顿,但是没有得到允许。最后指挥官让德罗弗里教授挑选一本书留下作为纪念。猜猜他选择的是什么书?那是一部古兰经珍本。
由此可见,尽管宗教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在一些人的心中对其他信仰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美国,族群融合与不同宗教的共存共荣一定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