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音乐一直军事生活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训练时,还是在行军中。自有战争之日起,乐鼓、横笛、军号、提琴、班卓琴和歌声就一直与军队相随。
行军呼唱——保持行军步伐整齐的节奏——便是美国军旅生活中的一个常见景象。
人们很可能在美国影片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名军训官带领一班士兵行军或跑步,边行边对应呼唱,字句内容往往体现美国军队生活的文化价值观或者包含轻快的调侃。常听到的一段行军呼唱是:“我褪色的牛仔裤被收走/如今身穿着绿色陆军服”。

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馆员、曾在美国陆军服役的威廉·麦克劳克林(William McLaughlin)说,“从文化角度来说,节奏呼唱是最独特的军旅生活内容之一”。他说,这种呼唱“节奏很快,让你对接下去的军旅生活会是什么样有所感觉”。
呼唱曲子包含了非洲裔美国人的音乐文化元素和欧洲美国人的战争歌曲。
曾在马萨诸萨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攻读军事音乐的特拉维斯·萨雷(Travis G. Salley)写道,从历史上说,这些歌唱与沦为奴隶的非洲裔美国人和囚犯有着渊源,呈现的是一种“吃力和需要沉重体力的生活形态”。
美国军队最早从独立战争时期开始用横笛和乐鼓奏行军曲,这可以追溯到来自15世纪瑞士的一种欧洲传统。早在1850年代,军事领袖就通过这样一个呼唱训练齐步行军:“干草脚,麦秆脚”——事先让士兵在左脚鞋里放进干草,右脚鞋里放进麦秆。
今天,呼唱曲通常是由军官选择——唱词体现这位军官的性格或这支队伍的使命。例如,麦克劳克林说,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步兵常用的呼唱是”Hail O’ Hail O’ Infantry” (向步兵致敬欢呼)。
呼唱不仅是为了让队伍步调一致,而且也使之与呼吸同步,有利健康。歌唱和说唱也能提高士气和团结感,排除做一些难事时的单调乏味。

据海军历史和与遗产司令部(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介绍,美国水兵一度在拉缆绳或起锚转绞盘时唱海船号子。所有人跟着歌声的节奏同时推拉,一起用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时往往是,一名“号子手”站在操作队员们的上方,高唱一首歌的主调词,干活的的水兵齐声跟唱。唱到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词,全体用力拉绳“到家了”。
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音乐专家、海军退役军人罗拉斯·施塞尔(Loras Schissel)说,“老海军的许多作业都是人工和靠“团队作业”,歌曲使所有人能踩着同一个节奏干活”。
也有士兵在战场上一起唱歌的著名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西线交战双方的士兵暂时放下手中武器,唱起圣诞颂歌时,形成了短暂的圣诞停火(Christmas Truce)。他们唱着歌走出了各自的战壕,交换食物,做游戏和传递友情。
据国会图书馆音乐档案员、在海军陆战队服过役的简·克劳斯(Jane Cross)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再有战壕唱歌,而这是因为出现了美国大乐队的摇摆舞乐。
她说,“人们更多地不是唱,而是跳起来”。
如今,美国五个军种(空军、陆军、海岸警卫队、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共有130个乐队,大约6500名队员。他们在世界各地演出,为部队也为老百姓振奋精神。(1798由国会成立的海军陆战队乐队[The Marine Band],是美国一直活跃的最悠久的专业音乐团体。)
如今,军人们仍会单纯为了打破无聊或彼此娱乐而引吭高歌。他们喜爱流行曲调或经典民歌,如以下视频中,一名国民警卫队队员在休息时为他的团队唱起的这首“The Wayfaring Stranger”(流浪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