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在迁徙,为的是更好地生长繁衍。鸟类,尤其是那些跨越州际和海洋迁徙的候鸟,不惧惊涛骇浪和夺命的天敌,昼夜兼程,每年两次长途飞行成千上万里,为的是觅食和给雏鸟一个较好的生长环境。我们人类,尽管今天仍然有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迁徙,甚至也有冒着生命危险跨洲越洋,但是终究那是极少数,对人类整体来说,长途迁徙已经是数万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了。

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在人类的眼中,始终是一件令人震撼的壮举。笔者近三十年前,在新英格兰地区的一次旅行途中,曾经有幸目睹一次那样的事件:车速限制为每小时65英里的公路上,前方的汽车一辆辆都停了下来,还鸣笛警告后方的车辆,许多人下车仰望天空,原来是铺天盖地的鸟群正在向东南方向迁徙,遮挡阳光致使地面像阴天一样。鸟群飞越大约经历了不到十分钟,有急事需要赶路的人们,会一边鸣笛一边从人们让出的路肩通过。期间有一只不大的鸟落下地面,被好心人拾起。那时还没有带拍照功能的手机,但是有人拿出随车携带的照相机拍个不停。事后了解到,那群迁徙的鸟群,学名为红腹滨鹬,个头虽然小,体重比起大雁也就一个零头,却是世界上迁徙距离最远的鸟类,每年从加拿大的北极圈到拉丁美洲最南端的火地群岛往返一次,单程大约1.5万公里。滨鹬飞行的能耗只是大雁的一个零头,能够不吃不喝连续飞行五六天。它们主要的食物是鲎卵,但是由于人们对鲎的过度捕捞,滨鹬的数量和种群逐渐减少。那次邂逅之后,至今我再也没有见过它们迁徙的盛况。
人类活动对候鸟迁徙的威胁,除了食物来源的减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在途中撞上建筑物,比如高楼大厦、高压线和通讯铁塔,以及桥梁钢架等,现代又多出了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信号发射塔等。尤其是在夜间,如果建筑物上面有灯光,往往会让迁徙中的候鸟误认为是导航的星光,太强烈的灯光则容易让它们迷失方向,结果常会出现一头撞上去、受伤跌落甚至死亡的悲剧。

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在候鸟飞越的季节,采取了限制灯光的措施。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密苏里州最大的城市圣路易斯密西西比河畔的大拱门。大拱门建成于1965年10月,高192公尺,是世界上最高的拱门,是为纪念美国跨越密西西比河向西拓疆的西进运动。为了保护每年春秋两季沿着密西西比河迁徙的大雁,从2002年开始,每年5月的前半月夜间关闭外部投射的灯光。经过鸟类保护团体奥杜邦协会等团体的游说,从今年起,整个5月份的夜间都会熄灭灯光,使得迁徙的大雁有更加安全和更长的迁徙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