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地球日(Earth Day)成为一个契机,促使各国评估从减少污染到保护野生的各种环保努力。
2017年12月数国联手制定的在16年内禁止在北冰洋(Arctic Ocean )中部从事商业捕捞的规定,就是一项新近的努力。这项禁令将大约280万平方公里海域——超过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面积——划为禁捕区,并且让科学家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和商业捕捞的潜在影响展开调查研究。
这项禁止捕捞协议显示,这些国家政府愿意通过采取主动行动,解决环保担忧。在协议上签字的除了美国以外,还有俄罗斯、挪威、格林兰/丹麦,中国、日本、冰岛、韩国以及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北冰洋坚厚的冰层,使这里原本不是捕鱼之地。但是,随着地球温度升高,北极冰冠迅速融化,在有些年的夏季,北冰洋中部海域的40%变成海水,使全球商业船队有可能在北极(North Pole)附近水域从事捕捞。
根据国际法,位于各国370公里专属经济区以外的海域可让任何国家捕鱼作业。但是,科学家指出,新达成的协议通过制止商业捕捞鳕鱼和其他鱼类,将有助于保护已经脆弱的北极生态系统。在北极(the Arctic),鳕鱼对维系种类繁多的其他动物的生存——如海鸟,鲸鱼,海豹和北极熊等——至关重要。
汲取教训
20世纪末,由于对公海捕捞没有规范,全球目睹水产业遭受重创。
1980年代,许多国家的商业捕捞船队驶到超过阿拉斯加(Alaska)海岸的海域,在白令海(Bering Sea)不属于任何国家的某些“圈洞”水域捕捞青鳕鱼。到1990年代,青鳕鱼数量出现历史性崩溃。
为防止再次发生这类生态灾难,美国促使其他国家坐下来共商北极未来。包括国土深入北极的国家和主要捕鱼国在内的多国谈判在12月结束后达成协议,对远离海岸的海洋商业捕捞作出规范,同时保护鳕鱼和其他由于北极变暖而北移的其他物种。
除禁止商业捕捞外,这项协议还呼吁对北极海洋系统展开联合科学调查研究。这些国家将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交流信息,复议捕捞权问题。除非达成完全共识,否则这项旨在保护不断变化的北极生态系统的捕捞禁令将一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