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六章 现代主义和文学试验(1914-1945)之八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
很少有作家生活得像欧内斯特•海明威那样丰富多彩,其职业生涯有如来自他的冒险小说。如菲茨杰拉德、德莱塞和20世纪的许多其他优秀作家一样,海明威来自美国中西部。在伊利诺伊州出生的海明威童年时期常去密歇根州度假,在那里打猎捕鱼。在一次大战期间,他志愿参加法国的紧急救护队,但因受伤在医院住了六个月。战后他作为战地记者常驻巴黎,在那里结识了侨居海外的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庞德、菲茨杰拉德和斯坦因。斯坦因对他简洁的写作风格影响尤深。
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使他声名大振后,他分别对西班牙内战、二次世界大战和1940年代在中国进行的战争进行报道。一次在非洲狩猎旅行期间,他因小飞机出事而受重伤,但仍然继续从事他喜爱的狩猎和捕鱼活动。这些活动促使他创作了一些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是一部极富诗意的中篇小说,获1952年度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讲述一位贫困的老渔民捕住一条大鱼后与鲨鱼勇敢搏斗的故事;他在次年获得诺贝尔奖。后来,海明威因家境不顺、疾病缠身和认为自己在写作上已江郎才尽而丧失了信心,于1961年开枪自杀。
可以说,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作家,他的同情心与政治无关,而是出于人文关怀,在此意义上,他的作品具有普世性。他的小说往往以异国风情为背景,风格简朴,通俗易懂。海明威是一位“经验至上”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在本质经常将他们置于危险的环境之中。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他通过人物面对的危险来展现他们的男性气概。
像菲茨杰拉德一样,海明威也成为同代人的代言人。但是,在一次大战中远离沙场的菲茨杰拉德描写的是具有毁灭性的奢华生活,海明威描写的则是战争、死亡和愤世嫉俗的战争幸存者——“迷惘的一代”。他的人物不是梦想者,而是硬汉斗牛士、士兵和运动员。在他的笔下,知识分子也是饱受创伤和深感幻灭。
海明威的作品极为洗练,无多余的字句。他往往采用低调陈述(understatement)。在《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中,经历难产的女主人公在死前说道:“我一点儿都不害怕。这只不过是一个鬼把戏。”海明威曾将自己的作品比喻为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只有八分之一,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
海明威对对话的卓越领悟力和精确的描写见于他的优秀短篇小说中,如《乞力马扎罗山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事实上,文学批评家一般认为,他的短篇小说与他的长篇小说并驾齐驱,甚至更出色。他的最佳小说包括:《太阳照样升起》,写的是一次大战后生活在海外的美国人失去理想、意志消沉的生活;《永别了,武器》,讲述一位美国军人和一位英国护士在战争期间的恋爱悲剧;《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以西班牙战争为背景;以及《老人与海》。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威廉•哈里森•福克纳出生于一个南方世家,在密西西比州牛津镇(Oxford)长大并在那里度过大半生时光。福克纳虚构了他在许多小说中提到的约克纳帕塔法郡(Yoknapatawpha County)以及跨越几代人的家族世系关系。以杰弗逊市为郡首府的约克纳帕塔法郡基本上以密西西比州牛津镇及周边地区为蓝本。福克纳再现了这块土地的历史和在此生活的不同种族——印第安人、黑人、白人和各类混血人种。福克纳是一位创新作家,他在叙事的时间顺序方面有独具匠心的创造,并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声音(包括被社会放逐的人、孩子和文盲)以及丰富而高难度的巴罗克风格——它由长句组成,长句中又套插了繁复的附属成分。
福克纳最优秀的小说包括《喧嚣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和《在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30),两部尝试采用不同视角和人物叙述的现代小说,探索遭受失去亲人之痛的南方家庭;《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描述一位白人妇女与一位黑人男子之间复杂的、受到暴力困扰的关系;《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 Absalom!, 1936)也许是他最优秀的小说,写的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庄园主发迹后因种族偏见和缺乏爱的能力而沉沦的悲剧。
这些小说大都通过不同的人物来分别讲述故事的各个部分,说明故事的意义既寓于故事的内容,又取决于故事的讲述方式。对不同叙事视角的采用使福克纳与海明威或菲茨杰拉德相比更具“自反性”(即“自我参照”,reflexive);每一部小说反照自身,并同时展开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构成福克纳作品主题的是美国南部的传统、家庭、社区、土地、历史与过去、种族,以及雄心与爱情。他还创作了三部以一个堕落的家族(史諾普斯家族)发迹为主线的小说:《村子》(The Hamlet,1940)、《镇子》(The Town,1957)和《宅子》(The Mansion,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