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九章 当代美国诗歌:百紫千红,叶茂根深(7)
灵魂派诗歌(THE POETRY OF SPIRIT)
美国当代诗歌中的另一个流派侧重于对精神的追求。在这一流派的作品中,最深层的关系为个人与一种永恒的存在之间的关系,这层关系与艺术美相连,但超越了艺术美。追求精神意识的老一代诗人有加里·史奈德(Gary Snyder)和罗伯特·布莱(Robert Bly)。史奈德将禅宗介绍给美国诗歌,而同时从事文学翻译的布莱则将拉美的超现实主义意识引入美国诗坛。近年来,科尔曼·巴克斯(Coleman Barks)翻译了13世纪神秘诗人鲁米(Rumi)的许多作品。
当代诗人中有着精神倾向的诗人还包括施家彰(Arthur Sze,1950- ),据说他的作品流露出禅宗悟性。他诗中的观察直截了当,看似简单,但实为冥思,例如《在路上洒盐》(Throwing Salt on a Path,1987)中的诗句:“虾在火上冒烟。啊,/星光永不休止,时刻前行。”在描述铲雪的情景时,他写道:“盐在雪地融出一条小径,宇宙由此延伸”。
简·赫什菲尔德(Jane Hirshfield,l953- )
简·赫什菲尔德在她的诗歌中几乎很少明显提到佛教,但是她的作品流露出她多年研读禅宗所获得的悟性,也体现出她翻译两位日本古代女性的宫廷诗歌之影响。这两位诗人是小野小町(Ono no Komachi)与和泉式部(Izumi Shikibu)。赫什菲尔德编辑出版了一部诗选《女性赞颂神圣:四十三个世纪的女性灵魂派诗歌》(Women in Praise of the Sacred: 43 Centuries of Spiritual Poetry by Women,1994)。
赫什菲尔德的诗歌表现了她在有关诗歌创作的专著《九门:进入诗歌的心态》(Nine Gates: Entering the Mind of Poetry,1997)中论及的“迂回心智”。 此倾向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语言的简洁以及佛教中的非永恒性。她自己所创作的“迂回诗歌”底蕴无穷,想像丰富(通常寄情于季节和天气,流露出诗人的世界观和情感),且意象自然,毫不造作。
收录于诗集《心之生命》(The Lives of the Heart,1997)的《骡心》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骡子,却通篇没有使用“骡子”一词。赫什菲尔德写这首诗的灵感来自对一头骡子的记忆。当年,这头希腊桑托林岛上的骡子被用来在陡峭的山路上驮运货物。她说,这段记忆有如一个药方,能助人渡过艰难岁月。诗歌中想象读者因此而振奋。这头卑微的骡子自有其美丽(如骡铃)和力量。
在那些日子,当其他一切
使你失望,
且让这些属于你–
苍蝇、尘土、奇异的气味,
两只等待的篮子:
一只装柠檬和激情,
另一只装你失去的一切。
两只空篮,
它走过来,对着你的肩膀,
靠着你裸露的手臂缓缓地呼吸。
假如你给它干草,它会吃下。
假如什么都不给,
它会原地不动,直到你说话。
笼头小铃将会静静地
挂在你身旁,
站在炎热中,稀落的树荫下。
勿让它稀疏的鬃毛给你错觉,
它还会摇动左耳进入梦想。
这也是众神的恩赐,
安详且完整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