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当代美国诗歌:百紫千红,叶茂根深(12)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九章 当代美国诗歌:百紫千红,叶茂根深(12)

网络派诗歌

目前美国诗歌领域的端点是网络派,这是一类新出现的入世派诗歌。对于许多美国青年来说,书已不如电脑显示器重要,阅读一种人类语言也不如阅读二进制代码重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网络文学已逐步成形。随着万维网的到来,一些实验派诗人已经把关注点转移到脱离纸张的全球性网上世界。

网络诗歌常见的主题包括对从科技发展中汲取养分的作品进行的自我审视;计算机图符、图形以及超文本链接则点缀着形形色色的网络关系;立体结构——如动画、音响、超链接文本——更是朝着多种方向蓬勃发展,其作者有时是一个群体,有时无从知晓。

刊登该流派作品的媒介经常变换,其中包括光盘版诗歌杂志,如《小刊》(The Little Magazine)、《网际诗歌》(Cyberpoetry)、《Java诗歌》、(Java Poetry)、《新河》(New River)、《平行线》(Parallel)等。专刊《新岸书简:走向高科技》(Writing From the New Coast: Technique, 1993)收集了一组有影响的诗歌理论,推动了电子时代实验派诗歌的发展。该专刊还附有朱丽安娜•施帕尔(Juliana Spahr)和彼得•吉齐(Peter Gizzi)编辑出版的诗集。专刊中的文章肯定了历史背景的多样性和首要性,抨击了个性和普世性是压抑人性的资产阶级概念的理论。

朱莉•格雷厄姆和其他自我实验派诗人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无论具有终极性还是或然性,诗歌始终存在于语言和现实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