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6)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八章 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6)

南方作家

像当时基本上属农业地区的南方一样,1960年代的南方文学往往固守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仍然植根于现实主义和至少是那个十年社会巨变时期的道德观——甚至还有宗教观。反复出现的南方题材包括家庭、住宅、历史、土地、宗教、负罪、身份认同、死亡,以及寻求生活中救赎的意义等。像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和推动了“南方文艺复兴”的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 Angel, 1929])一样,1960年代的南方作家多为学者和精雕细琢的文体家,他们崇敬书面文字,把它当作联系植根于古典世界传统的纽带。

他们中间有许多人一直是富有影响力的导师。出生于肯塔基的卡罗琳·戈登(Caroline Gordon,1895-1981)——其丈夫是南方诗人艾伦·泰特(Allen Tate)——是颇受尊敬的写作专业教授。她的小说背景设在她的出生地肯塔基。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生于新奥尔良,曾在路易斯安纳州和亚拉巴马州小城镇度过部分孩童时光。这些小镇构成了他早期许多高雅、颓废的南方哥特式作品的场景。

同样在新奥尔良出生的美国黑人写作专业教授欧内斯特·盖恩斯(Ernest Gaines,1933- )以路易斯安纳州黑人居多数的沼泽地带为背景写出了许多极富思想内涵的感人故事。他最著名的小说可能是《简·皮特曼小姐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Miss Jane Pittman,1971),该书对从1865年内战结束到1960年这一漫长的时期进行反思。盖恩斯深入肤色之下探讨人性问题,并以微妙的手法处理种族关系。

长期在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任职的教授雷诺兹·普赖斯(Reynolds Price,1933- )生于北卡罗来纳州,并把故乡作为场景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一部小说是《长久的幸福生活》(A Long and Happy Life,1961)。像威廉·福克纳和罗伯特·佩·华伦(Robert Penn Warren)一样,他在小说中描写植根于南方并紧密相连的家庭,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伸张古老的冤屈之必要性。他的沉思、富于诗意的风格令人想到南北战争前南方的古典文学传统。罹患癌症而部分瘫痪后,普赖斯在《安息的承诺》(The Promise of Rest,1995)中通过一位父亲照看因艾滋病而正在死去的儿子的故事探索病痛对人的折磨。受到高度评价的小说《凯特·韦登》(Kate Vaiden,1986)展示了他对妇女生活的出色描写能力。

沃克·珀西(Walker Percy,1916-1990)是路易斯安那人,在南方贵族阶层中长大。他的小说可读性很强,既滑稽、抒情又具道德说教和讽刺,反映了他对社会阶层的意识和他改信天主教的过程。他的最佳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影迷》(The Moviegoer,l961)讲述一个招人喜爱但漫无目标的年轻的新奥尔良股票经纪人的故事,反映了法国存在主义移植到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兴起而又浮华傲慢的新南方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