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十章 当代美国文学:千帆竞发,万木争荣(5)
地域特征
过去二十年来,美国文学的区域性特征不断增强。非中心化反映了美国的后现代格局,该趋势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不再有任何一种观点或规则能够全面代表这个国家,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往日的纽约那样独创艺术流派和运动,许多城市出现了活跃的艺术社区,电子技术也促使文学生活走向地域化。
随着经济和社会变化重新定义美国,出现了回归传统的呼声。最持久、最具美国特征的神话离不开乡土,作家们纷纷回归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西部荒野的牧场、深深植根于中西部的农庄、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以及现实与神话交融的其他地区。诚然,许多作家并不是仅仅从某一个地区汲取灵感,下文的分类乃是基于影响了作家视野或其成熟作品特征的主要地区。
东北部
风景秀丽的东北部有着漫长的冬季、茂密的落叶林和低矮崎岖的山峦,这里是北美第一个说英语的殖民地,仍保留着英格兰风情。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是文化重镇,林立着各类研究机构和数十座高等学府。许多新英格兰作家笔下的人物仍表现出清教徒遗风,他们信守中产阶层新教徒的勤劳理念,并热衷于社会改革。在乡间,独自经营的小农户面对当今全球市场的冲击不得不为生存而挣扎。
小说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Joyce Carol Oates)的许多哥特式作品的场景就在纽约上州。理查德·鲁索(Richard Russo,1949- )在他的佳作《帝国落泉城》(Empire Falls, 2001)中描绘了缅因州一个正在衰败的工业小城。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1947-)的畅销恐怖小说中的故事也都发生在缅因州。
马萨诸塞州作家苏·米勒(Sue Miller,1943-)表现喜怒哀乐的小说——如《慈母》(The Good Mother, 1986)——探讨了康桥镇(Cambridge)的反传统生活方式,该城镇因文化和社会多元、文人萃聚、技术领先而名扬海内外。马萨诸塞州的另一位作家阿尼塔·迪亚芒特(Anita Diamant,1951- )因《红帐篷》(The Red Tent, 1997)受到普遍赞誉,这是一部倡导女权主义的历史小说,其情节基于《圣经》中有关底拿(Dinah)的故事。
罗素·班克斯(Russell Banks,1940- )出生于新罕布什尔州贫困的乡下,初期的作品多倾向于试验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如描写新罕布什尔州普通人的小说《苦难》(Affliction, 1989)。在班克斯看来,承认自己的文化根源是一个人进行自我表达的一项基本条件。在《苦难》中,叙述者以蔑视的口吻描绘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去了佛罗里达、亚利桑那和加州,购置了一辆家庭旅游车或一处公寓,整天玩推圆盘游戏,把皮肤晒得像皮革一样,等着死亡到来。” 班克斯的新作之一是《开云》(Cloudsplitter, 1998),这是一部有关19世纪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John Brown)的历史小说。
以追求鲜明文风著称的安妮·普罗克斯(Annie Proulx,1935- )在《心灵之歌》(Heart Songs, 1988)等短篇小说中描绘了新英格兰北部居民逆境求生的故事。她的代表作《航讯》(The Shipping News, 1993)的场景设在更遥远的北方,即加拿大的纽芬兰。普罗克斯在美国西部也度过了一些岁月。2006年,她的短篇小说《断背山》被搬上银幕。
威廉·肯尼迪(William Kennedy,1928- )创作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发生在纽约州北部城市奥尔巴尼的小说,其中包括享有盛誉的《斑鸠菊》(Ironweed)。他的另一部小说从一个当地人的角度再现了奥尔巴尼的历史,读者通过书名即可领略他那粗犷而口语化的风格和常常难以胜数的反面人物:《啊,奥尔巴尼!精明的政客、无畏的族群、显赫的贵族、荣耀的庶民、被低估的恶棍们的荒谬之城》(O Albany! Improbable City of Political Wizards, Fearless Ethnics, Spectacular Aristocrats, Splendid Nobodies, and Underrated Scoundrels, 1983)。肯尼迪被誉为美国爱尔兰裔文学运动的元老级人物,这场运动规模不大,其成员有已故作家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玛丽·戈登(Mary Gordon)、艾丽丝·麦克德莫特(Alice McDermott)和弗兰克·迈考特(Frank McCourt)。
有三位作家曾在罗德岛州的布朗大学同时就读,并都修过英国作家安杰拉·卡特(Angela Carter)的课程,他们常被称为一个“新生代”的核心作家。其中一位是唐纳德·安特里姆(Donald Antrim,1959- ),他在《百名兄弟》(The Hundred Brothers, 1997)中讽刺了学院生活。故事发生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从馆内能看到窗外的无家可归者。另一位是里克·穆迪(Rick Moody,1961- ),他的代表作是《冰暴》(The Ice Storm, 1994)。最后一位是杰弗里·尤吉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1960-),其小说《中性人》(Middlesex, 2002)描绘了一个双性人的生活。这三位作家在写作风格上均有所建树,但其关注的事物却在主流社会之外,甚至接近荒唐,继承了约翰·厄普代克和托马斯·品钦截然相反的传统。通常与这三位青年作家相提并论的还有充满热忱的后现代派作家戴维·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1962-)。华莱士出生在纽约州伊萨卡城(Ithaca),他的严肃而诙谐的长篇小说《系统之帚》(The Broom of the System, 1987)和浸透波普文化的短篇小说集《一头怪发的姑娘》(Girl With Curious Hair, 1989)均使他声誉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