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当代美国文学:千帆竞发,万木争荣(6)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十章 当代美国文学:千帆竞发,万木争荣(6)

中大西洋地区

美国富饶的大西洋中部诸州以纽约为龙头,拥有天然良港,今天依然见证着一浪接一浪的移民潮。该地区的经济呈多元化,有金融、商务、货运、以及广告时装等行业。纽约是出版业的大本营,市内画廊和博物馆林立,其中许多享有盛名。

 

纽约作家唐•德利洛(Don DeLillo,1936- )出道前靠写广告词为生,后来才从事文学创作。他的小说探索的主题非常广泛,其中之一是美国的消费主义。他在1971年发表的作品《美国情怀》(Americana)中断言:“在美国消费并非购物,而是寻求梦想。”德利洛笔下的主人公借助意象来寻找自我。《白色噪音》(White Noise,1985)描写的是杰克•格拉德尼和他的家人,他们的生活中穿插着不同类型的文字,特别是广告词。从下面这段文字中即可窥见德利洛的风格:“……空空荡荡,宇宙一片黑暗。万事达卡、威士卡、美国运通卡。”格拉德尼的潜意识中充满媒体的套语,只言片语的广告词随意飘游在整个作品中,最终导致如标题所示的隐隐约约的白色噪音。他的后期作品以描写政治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天秤宫》(Libra,1988)通过失落的消费主义的爆发来解释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而他的《底层社会》(Underworld,1997)则在一场棒球赛与哈萨克斯坦的一枚核弹之间探寻蛛丝马迹的关联。

在族裔多元、语言繁杂的纽约,描写这座朦胧的后现代城市的小说比比皆是。例如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创作的曲折迂回的纽约三部曲:《玻璃城》(City of Glass,1985)、《鬼》(Ghosts,1986)和《密室》(The Locked Room,1986)。这组作品受到萨缪尔•贝克特和侦探小说的影响,书中主人公为一个闭门写侦探小说的作家,他仿佛是在与保罗•奥斯特进行对话,后者正在写有关塞万提斯的文章。该三部曲试图说明,“现实”只不过是通过虚构产生的文本,现实与幻觉之间的传统边界也因此变得模糊淡化。奥斯特的三部曲事实上是对自我的解构。同样,凯西•阿克(Kathy Acker,1948-1997)在她的后现代混成作品中将塞万提斯和狄更斯的作品段落融入科幻小说。她的《昏沉的帝国》(Empire of the Senseless,1988)穿越时空探寻自我的声音。

纽约城居住着许多志趣相投者的群体,其中之一是犹太裔女作家群。著名散文家辛西娅•奥兹克(Cynthia Ozick,1928-)住在布朗克斯区,她的小说《普特梅萨的故事》(The Puttermesser Papers,1997)就发生在那里。另一部小说《披巾》(The Shawl,1989)透过一位年轻母亲的眼睛来描写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令人读后难以释怀。格拉斯•佩利(Grace Paley,1922-)的《短篇集》(Collected Stories,1994)则以滑稽的对话语气展现了纽约节奏急促的生活。

 

描写快节奏生活的青年作家有杰伊•麦金纳里(Jay McInerney,1955-)和讽刺作家塔玛•贾诺威茨(Tama Janowitz,1957-)。麦金纳里的小说《我的生活》(Story of My Life,1988)以上世纪80年代繁荣期的青年吸毒文化为背景。两位作家描绘了置身于这一冷漠城市中的孤独感和耽溺于毒品的年轻人,使人想起约翰•契弗(John Cheever)的作品。

纽约的郊区也为其他一些作家带来创作的灵感。玛丽•戈登(Mary Gordon,1949-)将许多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的场景设在其出生地长岛。艾丽斯•麦克德莫特(Alice McDermott,l953- )也是如此,其长篇小说《可爱的比利》(Charming Billy,1998)剖析了一个酗酒者失败的承诺。

 

大西洋中部地区以写家庭生活著称的现实主义作家包括理查德•鲍希(Richard Bausch,1945-),他住在巴尔的摩市,其代表作有《夜幕降临》(In the Night Season,1998)和短篇小说集《有人看护我》(Someone to Watch Over Me,1999)。鲍希的主题多为破碎的家庭。另一名巴尔的摩作家安妮•泰勒(Anne Tyler,1941-)也写同样的主题,她笔下的人物性情古怪,在混乱和孤独中求生。泰勒善长细节刻画,不动声色中透着幽默,语言洗练而凝重。她最知名的作品包括《乡愁餐馆的晚饭》(Dinner at the Homesick Restaurant,1982)和《意外的游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1985),后者于1988年拍成电影。《业余婚姻》(The Amateur Marriage,2004)则以过去60年的美国社会生活为大背景来探索离婚这一主题。

美国黑人作家异军突起,对美国文学贡献匪浅。女权主义散文家和诗人奥德丽•洛德(Audre Lorde)的自传《扎米:我的名字新拼写》(A New Spelling of My Name,1982)是对一名美国黑人女性生活的不加修饰的描写。费城作家贝碧•莫尔•坎贝尔(Bebe Moore Campbell,l950-)的长篇小说写的是争吵不休的家庭生活,如《你有你的蓝调,我有我的蓝调》(Your Blues Ain’t Like Mine,1992)。纽约作家格洛丽亚•奈勒(Gloria Naylor,l950-)在其成名作《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The Women of Brewster Place,1982)中探讨了多名女性的生活。

受到文学界好评的约翰•埃德加•怀德曼(John Edgar Wideman,l941- )在宾州匹兹堡市黑人社区荷姆伍德度过童年。他创作的福克纳式的荷姆伍德三部曲——《藏身之地》(Hiding Place,1981)、《达姆巴拉赫》(Damballah,1981)、《昨日请君来》(Sent for You Yesterday,1983)——通过叙述角度的变换和对语言的创新应用再现了黑人生活。他最著名的短篇《兄弟与看护人》(Brothers and Keepers,1984)记述了他与他的被囚禁的兄弟之间的关系。在《宰牛》(The Cattle Killing,1996)中,怀德曼返回他在早期著名短篇小说《发烧》(Fever,1989)中探索的主题。他的长篇小说《双城》(Two Cities,1998)以匹兹堡和费城为背景。

宾州作家戴维•布拉德利(David Bradley,1950- )的历史小说《夏尼斯威尔事件》(Chaneysville Incident,1981)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的“地下通道”上,当时许多美国人向南方黑奴提供机会和援助,使他们在北方重获自由。

特雷•埃利斯(Trey Ellis,1962 -)的小说包括《老生常谈》(Platitudes,1988)、《家庭装修》(Home Repairs,1993)和《此时此地》(Right Here, Right Now,1999),剧本包括《塔斯克基飞行员》(The Tuskegee Airmen,1995)。他于1989年发表的文章《新黑人美学》(The New Black Aesthetic)揭示了青年一代的多族裔意识。

美国首都华盛顿地区的作家有安•贝蒂,其短篇小说已在上文中提到。华府离纽约市只有四小时车程。贝蒂创作的片断式的长篇小说包括《威尔的想像力》(Picturing Will,1989)、《另一个你》(Another You,1995)和《我的生活——达拉•福尔肯主演》(My Life, Starring Dara Falcon,1997)。

美国首都造就了许多以政治为题材的小说家。沃德•贾斯特(Ward Just,1935-)的长篇描绘华盛顿扑朔迷离的军事、政治和文人圈子。克里斯托弗•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1952-)在政治讽刺作品中穿插一些本地轶事,其《小绿人》(Little Green Men,1999)讽刺了政府应对外星人的荒唐做法。迈克尔•夏朋(Michael Chabon,1963-)在华盛顿郊区度过童年,后迁徙加州,他在《匹兹堡的秘密》(The Mysteries of Pittsburgh,1988)中描绘了在青少年在即将步入成人世界时面临的种种诱惑。他的《卡维利亚与克莱奇遇记》(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and Clay,2000)受到连环画影响,再现了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式的华丽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