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十章 当代美国文学:千帆竞发,万木争荣(11)
加利福尼亚文学
加州族裔众多,经济规模庞大,即使变成一个国家也能独立于世。加州是美国社会改革的领头羊,青年运动的发源地(如“垮掉派”、“嬉皮士”和“科技族”等),还是新技术的熔炉(如硅谷的网络公司),其影响力远达世界各地。
以旧金山为中心的北加州拥有自由宽松乃至乌托邦式的文学传统,该传统在杰克•伦敦和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中均有表现。这里产生了数百位作家,如印第安作家杰拉尔德•维泽诺(Gerald Vizenor)、拉美裔作家洛娜•迪伊•塞万提斯(Lorna Dee Cervantes)、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和伊什梅尔•里德(Ishmael Reed)以及具有国际意识的作家如诺曼•拉什(Norman Rush,1933- )。拉什的小说《交配》(Mating,1991)便是取材于他在非洲的生活往事。
北加州的亚裔文学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其典型的主题涉及家庭和性别角色、跨代冲突、寻找归属等。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推动了亚裔文学的复兴,同时还使小说化的回忆录流行一时。
加州另一名亚裔作家是谭恩美(Amy Tan),其畅销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93年被搬上银幕后倍受观众欢迎。这部由类似短篇小说的互相连接的章节组成的长篇作品描绘了四对母女之间的不同命运。谭恩美的小说跨越过去的中国和今日的美国,其作品有《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和《接骨师之女》(The Bonesetter’s Daughter,2001)。前者描绘的是同父异母姐妹,后者说的是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照护。文笔清新、诙谐的任碧莲(Gish Jen,1955- )创作了生动活泼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Typical American,1991)和《梦土的莫娜》(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1996)。任碧莲的父母早年从上海移民到美国。
加州日裔作家包括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1951- ),她在加州出生和成长,后来在巴西度过的九年时光为其两部作品提供了素材:《穿越热带雨林之虹》(Through the Arc of the Rain Forest,1990)和《巴西-马鲁》(Brazil-Maru,1992)。她1997年出版的《橙县热带》(Tropic of Orange)描写了多种语言共存的洛杉矶。当代日裔作家受到俊夫盛雄(Toshio Mori)、山本久惠(Hisaye Yamamoto)和贾尼丝•美里木谷(Janice Mirikitani)等早期日裔作家的影响。
由于洛杉矶是一座较新的城市,南加州的文学传统与北加州截然不同。虽然明显缺乏水资源,但倡导者和开发商依然大力推动在此建城。洛杉矶从一开始就是一座商业城市,因此造就了好莱坞和迪斯尼乐园等闻名于世的文化地标。仿佛是为了与洛城那华丽的外表相抗衡,南加州产生了一大批活跃的反乌托邦作家,开先河者是纳撒内尔•韦斯特(Nathanael West)的好莱坞小说《蝗虫日》(The Day of the Locust,1939)。
孤独和异化困扰着吉娜•贝里奥尔特(Gina Berriault,1926-1999)的人物,他们蜗居在公寓楼里,勉强度日,屡受挫折,《床上的女人》(Women in Their Beds,1996)即为一例。琼•迪迪昂(Joan Didion,1934- )在其优秀的散文集《蹒跚走向伯利恒》(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1968)中再现了加州的游移和躁动。2003年,她的小说《我从哪里来》(Where I Was From)叙述了其家人在开拓西部时迁移至加州的故事。另一名洛城人丹尼斯•库珀(Dennis Cooper,1953- )则以新颖的手法描绘了底层社会中麻木的、被异化的群体。
托马斯•品钦在他的长篇小说《拍卖第49组》(The Crying of Lot 49)中描绘了一帮社会边缘人所编织的一个巨大阴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洛杉矶逍遥与焦虑并存的奇怪现象。品钦影响了后现代派多产作家威廉•沃尔曼(l959- ),后者深受较年轻的反文化一代读者的欢迎,他创作了规模宏大的超现实主义超小说,如多卷系列作品《七种梦:北美风景之书》(Seven Dreams: A Book of North American Landscapes)。第一部《冰衬衣》(The Ice-Shirt,1990)写的是北欧海盗。他还创作了幻想作品,如《漫画:灿烂升起的天使们》(You Bright and Risen Angels: A Cartoon,1987),该作品描写了人类与昆虫之间的一场战争。
生活在南加州的另一位雄心勃勃的作家是T•C•博伊尔(T. Coraghessan Boyle,1948- )。博伊尔性格豪放,创作了许多充满激情的长篇小说,如《世界的尽头》(World’s End,1987)以及《通往威尔镇的道路》(The Road to Wellville,1993),后者描述的是约翰•哈维•凯洛格这位美国早餐麦片的发明家。
洛杉矶墨西哥裔作家有时也探讨较温和的种族冲突。理查德•罗德里格斯(Richard Rodriguez,1944- )创作了《记忆的饥饿:理查德•罗德里格斯的教育》(Hunger of Memory: The Education of Richard Rodriguez,1982),他在另一部作品《肩负义务的日子:与我的墨西哥父亲的争论》(Days of Obligation: An Argument With My Mexican Father,1992)中对双语教育和平权法律提出异议。路易斯•罗德里格斯(Luis Rodriguez,1954- )的回忆录《奔忙》(Always Running,1993)描写了洛杉矶拉美裔街头帮派的生活,展现了洛城的阴暗面。
拉美裔移民社区影响了海伦娜•玛丽亚•维拉蒙特斯(Helena Maria Viramontes,1954- )的写作。她出生于洛杉矶东城西语社区并在此成长。她笔下的洛城吸引着越来越多讲西班牙语的移民,特别是墨西哥人和试图摆脱贫困和战争的中美洲人。在《驯鹿咖啡馆》(The Cariboo Café,1984)等具有震撼力的短篇小说中,她刻画了白人、死里逃生的难民和为了谋生潜入美国的非法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