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7)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八章 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7)

1970年代和1980年代:整合的时代

到1970年代中期,一个整合的时代已经开始。越南战争业已结束,不久美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举行了建国两百周年的庆典。接下来的1980年代是“唯我的十年”(”Me Decade”,托马斯•沃尔夫语),人们倾向于关注个人的问题,而不是更大的社会问题。

此前的文学潮流尚未终止,但是纯试验背后的力量已经减弱。一批文采斐然、描绘感人的人生经历的小说家涌现出来,其中包括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约翰•欧文(John Irving)(《盖普眼中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 1978))、保罗•泰鲁(Paul Theroux)(《蚊子海岸》 (The Mosquito Coast, 1981))、威廉•肯尼迪(William Kennedy)(《紫苑草》(Ironweed, 1983))、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紫色》 (The Color Purple,1982))等。文学重新关注与现实主义相关的故事场景、人物和主题等,并恢复了对历史的兴趣,如多克托罗(E.L. Doctorow)的作品所表现的那样。

被1960年代的实验派作家摈弃的现实主义也悄悄回潮,经常夹杂着大胆的原始元素——如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的《十月之光》(October Light)中的小说内的小说,或如艾丽斯•沃克在《紫色》中使用的美国黑人方言。少数族裔文学在这一时期开始繁荣,戏剧从现实主义转向更具动感的电影手法。但在同时,唯我的十年也反映在许多反传统的新秀的作品中,如杰伊•麦金纳尼(Jay McInerney)的《灯红酒绿》 (Bright Lights, Big City, 1984)、布雷特•伊斯顿•埃利斯(Bret Easton Ellis)的《零下激情》(Less Than Zero, 1985)和塔玛•贾诺威茨(Tama Janowitz)的《纽约的奴隶》 (Slaves of New York, 1986).

多克托罗(E.L. Doctorow,1931- )

多克托罗的小说表现了元小说向一种新的更高人类感性的过渡。他的广受好评的小说《丹尼尔之书》(The Book of Daniel,1971)写的是冷战给人类带来的高昂代价。故事以朱利叶斯和埃塞尔•罗森堡夫妇(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处决的事件为题材,通过他们的儿子之口来讲述。罗伯特•库弗(Robert Coover)的《公众的怒火》(The Public Burning)写的是同一件事,但多克托罗的小说蕴含着更大热情和感情。

多克托罗的《雷格泰姆时代》(Ragtime,1975)(雷格泰姆是一种早期爵士乐——译者注) 是一幅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拼贴画,反映了1906年之后的美国社会。如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 几十年前在他的美国三部曲中所做的那样,多克托罗将虚构与真实的人物交织在一起,以表现那个时代的风情和复杂性。多克托罗在《卢恩湖》(Loon Lake,1979)中继续虚构美国历史。该书以1930年代为背景,讲述一个压制和摧残理想主义者的无情资本家的故事。

多克托罗后期的作品有自传体小说《世界博览会》(World’s Fair,1985),描写一个八岁的男孩在1930年代大萧条中成长的经历;《比利•巴思盖特》(Billy Bathgate ,l989), 写的是纽约一个真实的匪徒达奇•舒尔茨(Dutch Schultz);《供水系统》(The Waterworks,1994)的故事发生于1870年代的纽约。《上帝之城》(City of God,2000)——书名暗指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又把读者带回今天的纽约:在一个基督教牧师的意识中,这个城市普遍存在的贫困、犯罪和孤独与牧师所接触的人融为一体。这本书暗示了多克托罗始终不渝的信念,即写作——一种见证形式——是人类生存的模式。

多克托罗的创作手法是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他的风格纵情恣意,形式富于创新,因而人们多将他与托马斯•品钦和约翰•巴思等元小说作家联系在一起,不过他的小说依然植根于现实主义和历史之中。他对真实人物和事件的使用将他与1960年代的新新闻作家以及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和汤姆•沃尔夫连在一起,而他的回忆录体裁的小说——如《世界博览会》——预示着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及类似作家进入文坛和1990年代回忆录百花争艳的局面。

威廉•斯泰伦(William Styron,1925-2006)

来自弗吉尼亚州东南部沿海地区(Tidewater)的南方作家威廉•斯泰伦(William Styron)在其雄心勃勃的小说中把人物放在考验其人性极限的地方和年代。他的早期作品包括广受好评的《在黑暗中躺下》(Lie Down in Darkness,1951)。小说从一个美丽的南方女性跳下纽约一座摩天大楼开始,展开倒叙,借以探索她的家庭内部把她引向死亡的黑暗势力。

他在小说中采用的福克纳式的创作手法——包括灰暗的南方哥特式主题、倒叙和意识流独白等——为斯泰伦带来了声誉,但在他发表荣获普利策奖的《纳特•特纳的自白》(The Confessions of Nat Turner,1967)时引起了争议。这部小说从起义领袖的视角再现了美国历史上最暴烈的奴隶起义。由于小说出版于“黑人权力”运动达到高峰的时期,因此纳特•特纳的描写招致许多美国黑人观察人士的尖锐批评并不奇怪,但也有一些人奋起为斯泰伦辩护。

斯泰伦对在广泛的种族不平等背景下的个人行为的兴趣在另一部杰作《索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1979)中继续得到表现。这部作品描写了另一位可爱的女人的厄运——南方作家的精神领袖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这是所有主题中最动人的主题。小说描写一名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下来但终因不能从痛苦中解脱而崩溃的美丽的波兰女子,她曾被迫选择把她的哪一个孩子送给死神。这本书对美国南方的种族主义和纳粹的大屠杀做了复杂的比较。

像许多其他作家一样,斯泰伦在后期转向写回忆录。《看得见的黑暗:疯狂回忆录》(Darkness Visible: A Memoir of Madness,1990)简短地回顾了他因罹患抑郁症而几近自杀的过程,描写了他所经历的可怕的心理暗潮——其小说中的人物一定也有这种感受。在自传体小说《早潮》(A Tidewater Morning,1993)中,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熟知的波光粼粼、热得令人窒息的弗吉尼亚海岸是对故事讲述者不断变化的意识的折射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