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当代美国文学:千帆竞发,万木争荣(13)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十章 当代美国文学:千帆竞发,万木争荣(13)

外来作家:来自加勒比海和拉美的声音

来自加勒比海讲英语的岛国的作家受到英国文学传统和殖民统治的影响,然而近年来,他们的视角已由伦敦转向纽约和多伦多。其主题包括加勒比海风光、当地居民的聪明才智以及移民和漂泊生涯——家庭的分离、文化震撼、性别角色的变化、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其中两位先行者值得一提。葆拉•马歇尔(Paule Marshall,1929- )出生于布鲁克林,严格来说算不上外来作家,但她通过《褐色姑娘与褐色公寓》(Brown Girl, Brownstones,1959)生动地描写了她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巴巴多斯移民社区度过的童年生活。多米尼加裔小说家让•里斯(Jean Rhys,1894-1979)创作了《辽阔的马尾藻海》(Wide Sargasso Sea,1966),作品充满诗意,令人难以忘怀,酷似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里斯一生大部分时光在欧洲度过,但她的作品得到美国女权主义者的赞扬,她们把“阁楼里的疯女人”视为倍受压制、缺乏独立的女性的典型代表。

里斯的作品为牙买加•金凯德(Jamaica Kincaid,1949- )那更为愤怒的声音奠定了基础。金凯德来自安提瓜岛,其毫不留情的传记作品包括《安妮•约翰》(Annie John,1985)、《露茜》(Lucy,1990)和《母亲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My Mother,1996)。海地出生但在美国受教育的作家埃德维奇•丹蒂卡(Edwidge Danticat,l969- )以短篇小说集《克利克?克拉克!》(Krik? Krak!,1995)步入文坛,书名源自海地口头文学叙述者的一个套语。丹蒂卡在其历史小说《耕耘骨头》(The Farming of the Bones,1998)中描写了母国的悲剧历史。

许多拉美裔作家的视野已偏离墨西哥血统的奇卡诺作家的一般视野,后者倾向于追求浪漫和本土主义,在政治上表现为左翼。相比之下,古巴裔作家的世界更为广大,其作品富有喜剧色彩,政治上则倾向于保守。古斯塔沃•佩雷斯•菲尔马特(Gustavo Pérez Firmat)的回忆录《来年古巴:在美国的成长往事》(Next Year in Cuba: A Chronicle of Coming of Age in America,1995)在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棒球运动的同时表达了对故乡哈瓦那的思念。书名有几分讽刺意味,“来年古巴”是古巴流亡者的用语,他们总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凯旋而归。克里斯婷•贝尔(Christine Bell,1951- )的《佩雷斯一家》(The Pérez Family,1990)以充满爱意的笔触描写了迷惘中的古巴家庭,他们在迈阿密过着流亡生活,至少有一半人的姓氏是佩雷斯。小说家奥斯卡•希胡罗斯(Oscar Hijuelos,1951- )的近作《埃米利奥•蒙特兹•奥布赖恩的十四姐妹》(The Fourteen Sisters of Emilio Montez O’Brien,1993)描绘的是来自古巴的爱尔兰裔美国人。《艾夫斯先生的圣诞节》(Mr. Ives’ Christmas,1995)描写了一名男子的丧子之痛。

波多黎各裔作家有尼科拉萨•莫尔(Nicholasa Mohr,1938- ),其作品《生存法则:一个女人的组画》(Rituals of Survival: A Woman’s Portfolio,1985)描绘了六名波多黎各女性的不同生活。另一名波多黎各裔作家是罗萨里奥•费雷(Rosario Ferré,1938- ),其代表作为《最小的娃娃》(The Youngest Doll,1991)。青年作家有朱迪思•奥尔蒂斯•科弗(Judith Ortiz Cofer,1952- ),她创作了《默舞:波多黎各童年片断》(Silent Dancing: A Partial Remembrance of a Puerto Rican Childhood,1990)和《拉美熟食店》(The Latin Deli,1993),后者是一部融诗歌和小说为一体的文集。诗人和散文家奥萝拉•莱文斯•莫拉莱斯(Aurora Levins Morales,1954- )则从一个崇尚世界主义的犹太人的视野来描写波多黎各人的生活。

来自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最著名作家是朱莉娅•阿尔瓦雷(Julia Alvarez,1950- ),其作品《加西亚家的姑娘们不再带口音》(How the García Girls Lost Their Accents,1991)描述了多米尼加上层女子在适应纽约的生活时面临的困难。《!喂!》(!Yo!,1997)重拾《加西亚家的姑娘们》的主题,通过16个人物的故事来探讨族裔个性。朱诺•迪亚斯(Junot Diaz,1948- )在短篇小说集《沉沦》(Drown,1996)中以较为严厉的笔触描写了新泽西州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贫民区的年轻人。

最初于六十年代在美国出名的拉美主要作家包括阿根廷的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智利的聂鲁达(Pablo Neruda)和巴西的亚马多(Jorge Amado),他们为美国文坛带来了魔幻现实主义、超现主义、拉美意识和对土著文化的理解。自从这第一浪潮之后,拉美女性作家和少数族裔作家也在美国找到了读者,其中有智利出生的小说家伊萨贝尔•阿连德(Isabel Allende,1942- ),她是1973年遇刺的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的侄女。伊萨贝尔在《幽灵屋》(The House of the Spirits,1982)中回顾了智利的一段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该作品于1985年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她的后期小说(先用西班牙文写成并出版)包括《月亮夏娃》(Eva Luna,1987)和《幸运之女》(Daughter of Fortune,1999),故事发生在1849年加州淘金时代。其作品多以女性为主题,文风真挚感人,在美国深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