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当代美国文学:千帆竞发,万木争荣(14)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今天是最后一期,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第十章 当代美国文学:千帆竞发,万木争荣(14)

外来作家: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声音

许多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作家近年来在美国定居。巴拉蒂• 慕克吉(Bharati Mukherjee,1940- )创作了广受好评的短篇集《中间人与其他》(The Middleman and Other Stories,1988)。其长篇小说《茉莉》(Jasmine,1989)讲述了一个非法女移民的故事。慕克吉在加尔各答度过童年,她在《坐拥世界》(The Holder of the World,1993)一书中为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中的人物编织了充满激情的冒险故事,把场景设在17世纪的印度。《交给我》(Leave It to Me,1997)描写的是一名被遗弃的印度女孩为寻根而浪迹天涯的故事。她的短篇《不再悲伤》(The Management of Grief,1988)讲述的是一架客机被恐怖分子炸毁后的情形,令人读后难以平静,该作品在“9.11”事件后具有了新的意义。

印度出生的作家米纳•亚历山大(Meena Alexander,1951- )有叙利亚血统,在北非度过童年。她在回忆录《断层》(Fault Lines,1993)中叙述了这段往事。印度出生的诗人和短篇小说家奇特拉•班纳吉•迪瓦卡鲁尼(Chitra Banerjee Divakaruni,1956- )创作了以女性为主题的情感小说《香料情人》(The Mistress of Spices,1997)和《我心爱的姐妹》(Sister of My Heart,1999)以及短篇小说集《生命中不为人知的错误》(The Unknown Errors of Our Lives,2001)等。

钟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1967- )的作品再现了青年一代移民的内心冲突和融入主流文化的过程,如《解读病情的人:孟加拉和波士顿及其他故事》(Interpreter of Maladies: Stories of Bengal, Boston, and Beyond,1999)以及长篇小说《同名人》(Namesake,2003)。拉希莉的素材取自她个人的经历:她的孟加拉父母在印度长大成人,而她本人则出生于伦敦,成长于美国。

东亚裔作家——特别是来自韩国和菲律宾的作家——在过去十年脱颖而出。近年来韩裔作家中的佼佼者当数汉城出生的李昌来(Chang-rae Lee,1965- )。李昌来的出色作品《说母语的人》(Native Speaker,1995)再现了公众理想、背叛和失落等主题。他的第二部感人肺腑的小说《生活面具》(A Gesture Life,1999)折射出二战期间日本占领军强征韩国“慰安妇”这一暴行所留下的漫长阴影。

特里萨•车学耿(Theresa Hak Kyung Cha,1951-1982)出生于韩国,她在试验性作品《口述》(Dictee,1982)中糅合了摄影、录像和史料,以缅怀在日本占领军统治下的大韩民族所遭受的痛苦。有着华人血统的马来西亚裔诗人雪莉•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创作了一部发人深思的回忆录《月白的脸》(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1996)。她还创作了自传小说《冬烝》(Joss and Gold,2001)和短篇集《两种梦》(1997)。

菲律宾出生的作家有比恩韦尼多•桑托斯(Bienvenido Santos,1911-1996)和杰西卡•阿赫多恩(Jessica Hagedorn,l949- )。桑托斯创作了抒情色彩很浓的小说《苹果的芬芳》(Scent of Apples,1979),而阿赫多恩则写下了以大众文化为主题的超现实主义小说,如《食狗者》(Dogeaters,1990)和《爱的匪徒》(The Gangster of Love,1996)。这两位作家以截然不同的风格对菲律宾裔劳工卡洛斯•布洛桑(Carlos Bulosan,1913-1956)尖锐的自传体小说《心中的美国》(America Is in the Heart,1946)作出了回应。

著名越南裔电影制作人和社会理论家郑明河(Trinh Minh-Ha,1952- )在其女权主义作品《女人、本土人及其他》(Woman, Native, Other,1989)中将叙事与哲理融为一体。来自中国大陆的作家哈金(Ha Jin,1952- )创作了《等待》(Waiting,1999),小说讲的是一对分离18年的夫妇的悲惨故事。与大多数中国小说一样,《等待》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但对美国读者来说却显得清新自然,独树一帜。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最新的一支来自阿拉伯裔社区。黎巴嫩出生的约瑟夫•格哈(Joseph Geha,1944- )的短篇小说集《完全彻底》(Through and Through,1990)以俄亥俄州托莱多城为场景。纽约出生的约旦裔作家黛安娜•阿布-贾比尔(Diana Abu-Jaber,1959- )创作了长篇小说《阿拉巴爵士乐》(Arabian Jazz,1993)。

诗人和剧作家埃尔马兹•阿比纳迪尔(Elmaz Abinader,1954- )创作了回忆录《大山的孩子:告别黎巴嫩的家庭之旅》(Children of the Roojme: A Family’s Journey From Lebanon,1991)。阿比纳迪尔在《大街旁》(Just Off Main Street,2002)中描写了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宾州小城双语文化中度过的童年。她写道:“……家庭生活给我带来欢乐,使我有归属感,不过,我清楚这一切在门外是难以产生共鸣的。”

从欧洲殖民者踏上新大陆之前直至今日,北美/美国文学已走过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其间受到社会变迁、历史传统和科技发展的巨大影响。但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人性,即光明与晦暗、传统与未来的永恒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