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8)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八章 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8)

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1933-1982)

约翰•加德纳出生于纽约州一个农民家庭,在死于摩托车事故以前,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学道德价值观的代言人。他曾是专门研究中世纪文学的英语教授。他最受欢迎的小说《葛伦德尔》(Grendel,1971)让怪兽葛伦德尔从存在主义角度再现古代英语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这是一部篇幅不长、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小说,对令小说主人公感到绝望和冷漠并因而走向自我毁灭的存在主义提出了婉转的批评。

作为一位多产和广受欢迎的小说家,加德纳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但采用倒叙、神话传说、故事中包孕其他故事、以及故事对比等创新技巧来表现人类的真实处境。他擅长于人物刻画(特别是对普通人怀有同情心的描写),风格丰富多彩。其主要作品有:《复活》(The Resurrection,1966)、《日光的对白》(The Sunlight Dialogues,1972)、镍山(Nickel Mountain,1973)、《十月之光》(October Light,1976)和《米克尔森的鬼魂》(Mickelsson’s Ghosts,1982)。

在加德纳的小说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友情、义务和家庭责任具有消解伤痛的功效。在此意义上,他是一位非常传统和保守的作家。他试图说明,某些价值观和行为导致充实的生活。他的专著《论道德小说》(On Moral Fiction,1978)提倡体现道德价值观的小说,而不是用空泛的新奇手法向人炫耀的小说。这本书引起了巨大反响,主要是因为加德纳对没有反映道德问题的当代重要作家——特别是元小说家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加德纳倡导一种热情、具有人文关怀、最终更现实并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小说,如乔伊斯•卡洛尔•欧茨和托妮•莫里森的作品。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 )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是近几十年来最多产的严肃小说家,发表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非小说类作品、剧本、评论和研究文章及散文。她将她称为“心理现实主义”的手法用于广泛的题材和形式。

欧茨著有哥特式三部曲(《贝尔夫勒世家》(Bellefleur,1980)、《布勒兹罗传奇》(A Bloodsmoor Romance,1982)和《神秘的温特瑟恩》(Mysteries of Winterthurn,1984))、一部非小说作品《论拳击》(On Boxing,l987)和一本研究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的书《浮生如梦》(Blonde, 2000)。她的小说多反映阴暗面,往往涉及她认为深深植根于美国心理的暴力。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 )

美国黑人小说家托妮•莫里森生于俄亥俄州一个重视精神生活的家庭。她就学于首都华盛顿的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曾在华盛顿一家主要出版社担任高级编辑,并在几所大学担任过杰出教授。

莫里森精制编织而成的小说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在引人入胜、宽仁为怀的小说中,她从普世价值观的角度描写黑人复杂的身份认同。在她的早期作品《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中,一个十分要强的黑人小女孩讲述了佩科拉•布雷德拉夫(Pecola Breedlove)因遭受父亲的虐待而精神失常的故事。佩科拉以为她的黑眼睛已经魔幻般地变成蓝色,并使她变得可爱。莫里森曾说,作为一位作家,她通过这部小说建立了她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是佩科拉,是克劳蒂娅,是每一个人。”

《秀拉》(Sula,1973)描写两个黑人妇女间深厚的友谊。莫里森将美国黑人妇女描绘成独特、具有完整个性的个人,而不是刻版的模式。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获得多个奖项,故事追踪黑人奶娃戴德(Milkman Dead)的生活以及他与家人和社区的复杂关系。在《柏油娃》(Tar Baby,1981)中,莫里森描写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关系。《宠儿》(Beloved,1987)讲述一位妇女宁愿把孩子杀死也不让他们当奴隶的令人断肠的故事。它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梦幻手法来描写神秘人物宠儿。宠儿回到母亲身边,与割开她的喉咙的母亲一起生活。

《爵士乐》(Jazz,1992)以1920年代的哈莱姆(Harlem)为场景,讲述爱情与谋杀的故事;在《天堂》(Paradise,1998)中,居民全是黑人的俄克拉何马鲁比镇上的男性杀戮来自女人镇的邻居。莫里森阐明,任何排斥——无论是基于性别还是种族,也无论看似多么有道理——最终导向的都不是天堂,而是人类制造的地狱。

在她可读性很强的非小说类著作《黑暗中的游戏:白人现象及文学想象》(Playing in the Dark: 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1992)中,莫里森揭示了美国文学中一种具有定性意义的种族意识潮流。莫里森曾指出,虽然她的小说是精湛的艺术品,但它们包含着政治意义:“我的兴趣并不在于让自己沉溺于某种运用个人想象力的游戏……是的,作品必须有政治意义。”莫里森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 )

艾丽斯•沃克,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一个黑人佃农家庭,毕业于萨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她在该学院的一位老师是政治立场鲜明的女诗人缪里尔•鲁凯泽(Muriel Rukeyser)。对她的创作产生影响的还有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和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

自称是“妇女主义”(womanist)作家的沃克与女权主义(feminism)运动保持着长期关系,她从女性的角度展现黑人的生活。像托妮•莫里森、贾麦卡•金凯德(Jamaica Kincaid)、已故的托妮•凯德•班巴拉(Toni Cade Bambara)等成就斐然的当代黑人小说家一样,沃克采用浓重的抒情现实主义手法集中描写诚实的普通人的梦想与失败。她的作品突显对人的尊严的追求。沃克不仅是一位风格优美的文体家——其书信体方言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即为最好的范例——而且寓教育于文学。在这方面她很接近黑人小说家伊什梅尔•里德(Ishmael Reed),后者在他的讽刺作品中揭露了社会和种族问题。

沃克的《紫色》叙述两个分别多年的贫穷黑人姊妹之间的亲情,与之交织在一起的是羞涩、丑陋、未受过教育的姐姐如何通过一个女朋友的支持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的故事。这部作品中女性相互支持的主题令人想到玛雅•安吉洛(Maya Angelou)的自传《我知道笼中的鸟儿缘何歌唱》 (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后者歌颂母女之间的纽带和白人女权主义者艾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等人所作的努力。在《紫色》中,男性基本上认识不到妇女的需要和处境。

虽然许多评论家认为沃克的作品有太多的说教或过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是普通读者赞赏她对黑人女性题材的大胆探索。她的小说揭露了一些残酷的习俗,如严苛的佃农收益分成制度(《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命》,The Third Life of Grange Copeland, 1970)和女婴生殖器官切割(《拥有快乐的秘密》,Possessing the Secret Jo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