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9)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八章 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9)

多族裔文学的兴起

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艾萨克•巴谢维斯•辛格、阿瑟•米勒、菲利普•罗斯和诺曼•梅勒等美国犹太作家是继十九世纪废奴主义者和描述奴隶生活的美国黑人作家之后率先探讨种族偏见和外来者困境的作家。他们探索同时具有美国特征和某一少数族裔文化意识的新途径,从而开启了多族裔文学创作的大门,迎来了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史上几十年百花争艳的时期。

在1980年代结束和1990年代开始之际,少数族裔文学成为永驻美国文坛的一大奇葩,在小说和戏剧方面都是如此。已故的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1945-2005)创作了一系列获得好评的反映二十世纪黑人经历的剧本,与艾丽斯•沃克、约翰•埃德加•韦德曼(John Edgar Wideman)和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相互辉映。学者劳伦斯•莱文(Lawrence Levine)和罗纳德•高木(Ronald Takaki)则为了解多族裔文学及其意义提供了宝贵的背景知识。前者是《美国精神的开放:传统经典、文化与历史》 (The Open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Canons, Culture and History, 1996)一书的作者,后者著有《另一面镜子:美国多元文化史》 (A Different Mirror: 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 1993)。

亚裔美国人在美国文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的作者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为亚裔美国文学家开辟了一片天地,其中一人是谭恩美(Amy Tan,1952- ),她的反映二次大战后美籍华人生活的小说极具洞察力,使众多读者为之痴迷(《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89)和《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 1991))。出生在加利福尼亚一个中国移民家庭的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1957- )则在戏剧创作上崭露头角,其作品有《新移民》(F.O.B.,1981)和《蝴蝶君》(M. Butterfly,1986)。

美国文学天地中一个较新的群体是拉美裔作家,其中包括古巴出生的普利策奖得主、《曼波之王的情歌》(The Mambo Kings Play Songs of Love,1989)的作者奥斯卡•希胡洛斯(Oscar Hijuelos)。主要的墨西哥裔美国作家有《哭女溪及其他故事》(Woman Hollering Creek and Other Stories, 1991)的作者桑德拉•西斯内罗斯(Sandra Cisneros,1954-)和鲁道夫•安纳亚(Rudolfo Anaya),后者的小说《奥蒂莫,保佑我》(Bless Me, Ultima,1972)非常富有诗意。

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文学也欣欣向荣。原住民作家大都表现植根于大自然的传统生活的丧失、适应紧张的现代生活的努力以及原住民与贫困、失业和酗酒的斗争。斯科特•莫马戴(N. Scott Momaday,1934-)荣获普利策奖的《晨曦之屋》(House Made of Dawn,1968)以及他的诗作《通往雨山之路》(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1969)再现了基奥瓦(Kiowa)印第安人生活中的美丽和绝望。有普韦布洛血统的莱斯莉•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著有深受评论界尊重并赢得大批普通读者的《仪典》(Ceremony,1977)。像莫马戴的作品一样,莱斯莉创作的是一部以美国原住民治疗仪式为框架的“吟唱小说”。

黑脚族(Blackfoot)诗人兼小说家詹姆斯•韦尔奇(James Welch,1940-2003)在他篇幅不长、几近完美无瑕的小说《血中的冬季》(Winter in the Blood,1974)、《吉姆•隆尼之死》(The Death of Jim Loney,1979)、《傻瓜乌鸦》(Fools Crow,1986)和《印第安人律师》(The Indian Lawyer,1990)中详细记述了美国原住民的艰难生活。有奇普瓦人(Chippewa)血统的路易丝•埃德里希(Louise Erdrich)从《爱的疗药》(Love Medicine,1984)开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震撼力的小说,以冷静与幽默的犀利笔触描绘了保留地上遭到破坏的印第安人家庭所面对的困难重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