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八章 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10)
美国戏剧
一次世界大战后,利润丰厚的流行音乐剧日益主导百老汇戏剧舞台。严肃的戏剧退居到百老汇之外或纽约市以外规模较小、票价较低的剧院。
这种情况在二次大战后再次出现。1950年代,美国戏剧因受冷战和麦卡锡主义的制约而陷入凋零。进入1960年代,社会的激荡又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非百老汇运动在商业化的流行戏剧之外开辟了创新蹊径。
1960年以后的许多主要戏剧家为小剧院创作戏剧。他们不再需要为支付昂贵的演出费而去赚钱,从而受到欧洲存在主义与所谓的“荒诞派戏剧”(Theater of the Absurd)的启发与激励,后者的领军人物包括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让•热内(Jean Genet)、欧仁•尤内斯库(Eugene Ionesco)以及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最杰出的剧作家写出了独具创意乃至超现实的作品,他们抵制现实主义戏剧,批评肤浅的社会习俗。
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1928- )
1960年代初期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家是爱德华•阿尔比,他幼年时被一个拥有歌舞剧院和演员朋友的富有家庭收养。阿尔比在为欧洲剧院创作荒诞派剧本的同时努力把这一欧洲新流派引入美国戏剧。在《美国梦》(The American Dream,1960)中,他以漫画的笔触通过母亲、父亲和祖母喋喋不休的老生常谈勾画出一个毫无温暖的传统家庭。
阿尔比的剧作大都表现认同感的丧失以及由此而来的为填补生活真空而与命运进行的搏斗,《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l962)即为一例。这部有争议的剧作在后来改编成电影,由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和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主演,表现一对婚姻不幸福的夫妇共同的幻想——即他们有一个孩子,以及他们的生命有意义——但急风暴雨般的相互谩骂暴露出这个幻想不过是一个非现实。
阿尔比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继续发表杰出的作品,其中包括《小艾丽斯》(Tiny Alice,l964)、《微妙的平衡》(A Delicate Balance,l966)、《海景》(Seascape,l975)、《婚姻游戏》(Marriage Play,1987)和《三个高个女人》(Three Tall Women,1991),后者描写主人公——颇似阿尔比霸道的养母——一生中的三个阶段。
诗人阿米里•巴拉卡(Amiri Baraka)以近似即兴爵士乐的柔软、口语化的诗歌知名,于1960年代转向戏剧创作。巴拉卡总是在寻求自我发现,曾几度更名,以期界定他作为一个美国黑人的身份。他早年探索不同的人生道路,因考试不及格而从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退学,后因涉嫌共产主义而被开除空军军籍。在那些年里,他开始有了真正的职业——创作。
在1960年代期间,巴拉卡住在纽约市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结交了那里的许多艺术家和作家,其中有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 和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
到1965年,巴拉卡已经在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Harlem)创建了黑人艺术剧团(Black Arts Repertory Theater)。他在《荷兰人》(Dutchman,1964)等令人震撼的剧作中描写黑人民族主义者对种族主义的看法。在《荷兰人》中,一名白人妇女在纽约市地铁上与一比她年轻的黑人男子调情并最后将他杀死。剧作的前半部分妙语连珠,对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为了戏剧化地表现种族间的误解和黑人男主人公的受害,剧本在结尾处作出了令人震惊的处理,不免有情节剧之嫌。
萨姆•谢泼德(Sam Shepard,1943- )
演员兼剧作家山姆•谢泼德在童年时与家人随在二战期间当过飞行员的父亲从一个军营搬到另一个军营,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以东一个荒漠中的牧场上度过少年时期。读高中时,谢泼德在“垮掉的一代”的诗歌中找到慰籍;他学会打爵士鼓,后来在一个摇滚乐队里演奏。谢泼德自己制作上演了他在1964年创作的最早两个剧本《牛仔》(Cowboys)和《岩石花园》(The Rock Garden)。它们为他反映西部主题和男性竞争的成熟作品开创了先河。
在谢泼德的将近50部舞台和银幕作品中,最受仰慕和最著名的作品是反映家庭中爱与暴力的三部曲:《饥饿阶级的诅咒》(Curse of the Starving Class,1976)、《被埋葬的孩子》(Buried Child,1978)和《真正的西部》(True West,1980)。在《真正的西部》中,两个人到中年的兄弟——一个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影剧本作家,一个是漂泊无定的小偷——相互竞争,都想要为一个富有的电影制作人写一部真实的西部片。两兄弟都认为自己需要对方所特有的东西——成功/自由——他们于是在一种暴力日益加剧的气氛中——因酗酒而火上加油——转换角色。作品表现了谢泼德对美国生活丧失了自由、真实和自主的忧虑,以戏剧化的手法表现了在金钱、媒体和商业利润(电影制作人)的引诱下正在消失的漫游生活(漂泊者)和美国人的想象力(作家)。
在创作过程中,谢泼德通过人物的不可预料、随机、有时是不合逻辑的行为方式努力再造一个自由区,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来自《真正的西部》。为表现一种恣意放纵、无法无天的自由,谢泼德让剧本中那位精神恍惚的作家偷盗了许多烤面包机。这个场景虽完全与现实不符,在感情层面却奇怪地令人信服,制造了喜剧、荒诞剧和讽刺的效果。
谢泼德的作品随人物的发展而展开,而不是在开始前已经先安排下一个情节。这些剧作富有新意,人物栩栩如生。他的超现实和实验主义手法可以使他与爱德华•阿尔比相提并论,只不过他的作品更接近现实、更可笑,他的人物刻画也更显得真实。他的剧本表现了一种大胆的西海岸意识,并运用景观主题以及具体场景和背景勾勒出美国的剪影。
戴维•马梅特(David Mamet,1947- )
与谢泼德同样重要的是戴维•马梅特。马梅特在芝加哥长大,其作品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y)表演方法的影响。在他看来即是“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而不是相反。”他强调语言是武器,是逃避和操纵现实的手段,这种观点赋予马梅特一种当代和后现代的情思。
马梅特力透纸背的剧作包括《美国野牛》(American Buffalo,l975)和《猛犁田》(Speed-the-Plow,1987)。前者是一部涉及一个吸毒者、一家旧货店和一次偷盗图谋的两幕剧,其中的语言充斥着暴力。备受赞誉并经常被收入选集的《拜金一族》(一译《格伦加里•格伦•罗斯》,Glengarry Glen Ross,l982)描写房地产推销员,于1992年被拍成一部全明星阵容的优秀电影。像马梅特的绝大多数作品一样,这出剧表现了他对美国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深切关注。在这个似乎是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的翻版的剧本中,我们可看到人的尊严和工作保障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上了年纪的员工而言)、老一代与年轻一代在工作场所的竞争、不顾员工的死活对利润的一味追逐、以及被几近残忍的极端竞争所毒化的气氛 。
马梅特的《奥利安娜》(Oleanna,l991)深刻地剖析了大学校园内的性骚扰问题。《密码》(The Cryptogram,1994)描述一个孩子对家庭生活充满恐惧的想象。马梅特最新的剧作有《老街坊》(The Old Neighborhood,1991)和《波士顿婚姻》(Boston Marriage,1999)。
戴维•莱伯(David Rabe,1940- )
另一位著名剧作家戴维•莱伯是越战退伍老兵,也是最早探索越战导致的动乱和暴力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两个与此相关的剧本是《帕夫洛•赫梅尔的基本训练》(The Basic Training of Pavlo Hummel,l971)和《棍子和骨头》(Sticks and Bones,l969)。后来的剧作包括根据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亚》(Oresteia)创作的《孤儿》(The Orphan,l973)、描写一名舞蹈演员被强暴的《未来舞蹈家之梦》(In the Boom Boom Room,1973)、表现好莱坞幻想破灭的《浮世男女》(Hurlyburly,1984)和《托付给河流的人们》(Those the River Keeps,l990)。莱伯的新作有《72小时生死线》(The Crossing Guard,l994)和反映黑手党荣辱观的《角落》(Corners,1998)。
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1945-2005)
杰出的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原名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基特尔(Frederick August Kittel),是一个不关心家庭的德国移民的儿子。威尔逊童年时期经历了贫困和种族歧视,少年时改随母亲的姓(母亲是美国黑人)。威尔逊在1960年代后期黑人艺术运动的影响下与人共同创建了匹兹堡黑色地平线剧院(Black Horizons Theater)。
威尔逊的剧作探索美国黑人的经历,每一部剧叙述十年的变迁。《雷尼大妈的黑臀》(Ma Rainey’s Black Bottom,l984)以1927年的芝加哥为背景,描写这位著名的蓝调歌星。他备受赞扬的剧作《围栏》(Fences,1985)以1950年代为背景,戏剧化地表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冲突,探讨了棒球和成功梦想等美国主题。《乔•特纳来了又走了》(Joe Turner’s Come and Gone,1986)反映1911年寄宿公寓中的居民生活。《钢琴课》(The Piano Lesson,1987)的历史背景是1930年代,剧本围绕着是否变卖传家宝钢琴的问题展现了家庭关系。 《两列奔驰的火车》(Two Trains Running,1990)的场景是1960年代的一家咖啡店,而《七把吉他》(Seven Guitars,1995)的故事则发生于194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