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1945年至1990年的美国诗歌(5)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六章1945年至1990年的美国诗歌之五

约翰贝里曼(John Berryman1914-1972 

在某些方面,约翰贝里曼的生活与罗伯特罗威尔相类似。他生于俄克拉何马州,就读于美国东北部的预科学校和哥伦比亚大学,之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员。贝里曼专攻传统形式与格律,并受早期美国历史的启发,创作自我批评的自白诗集《梦歌》(Dream Songs1969)。这部自传式作品以一个名叫亨利的怪人为主角,对自己的教学生涯、长期酗酒和雄心壮志进行了反思。

 与他的同时代作家西奥多罗特克(Theodore Roethke)一样,贝里曼也发展出一种灵活风趣而又含义隽永的风格,巧妙运用民俗、童谣、以及俚语中的短语。贝里曼这样描写亨利:他凝视着废墟。废墟与他对视。在另一处他诙谐地写道:哎呀哎呀/我痛苦地叨念:什么时候才能漠然。

西奥多罗特克(Theodore Roethke1908-1963

身为花卉种植人之子,西奥多罗特克发展出一种特殊语言,唤起温室世界里的小昆虫和那些看不见的根:虫子啊,请与我同在。/这是我的困苦时刻。他的《说给风的话》(Words for the Wind1958)里的情诗以无邪的热情赞颂美丽和欲望。其中一首诗是这样开头的:我认识一个女人,全身都透着可爱/当小鸟叹息,她会一同叹息。有时,他的诗篇就像是大自然的速记或是古老的谜语:谁将泥土吓得出声?/去问鼹鼠,他有答案。 

理查德雨果(Richard Hugo1923-1982 

理查德雨果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曾师从西奥多罗特克。他在恶劣的城市环境中长大,生活贫困,但擅长以美国西北部为背景表达劳动人民的希望、恐惧和挫折感。 

雨果以鲜明的抑扬格写作怀旧诗和自白诗,描述他所在地区被人遗忘的破落小镇;他通过人际关系来描写耻辱、失败以及罕见的包容时刻。他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借此阐释重要的观点。你最爱什么,仍是美国What Thou Lovest Well, Remains American1975)以一个人对家乡的美好回忆而结尾,好像这些记忆是他的食粮: 

如果你被困在某个

      奇异空旷的小镇

需要饥饿的爱人作为

      朋友,需要感到

在他们的街头俱乐部里

      你受欢迎。

菲力普乐文(Philip Levine1928-  

菲力普乐文生于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通过敏锐的观察、愤怒和痛苦的讽刺直述劳工阶层的贫困。同雨果一样,乐文也是城市贫民。他为在美国工业化过程中陷入孤独的个人呐喊。乐文的诗大多忧郁,在意识到政府体制将会持续下去时反映出无政府主义的倾向。

乐文在一首诗中将自己比作一只狐狸,在猎人追杀的危险境况下,通过自己的勇气和狡黠而存活下来。乐文的早期作品采用传统格律,后期的诗行转向自由开放,表达了他对当今世界种种罪恶的孤独抗争。 

詹姆斯迪基(James Dickey1923-1997 

詹姆斯迪基生于佐治亚州,既是小说家、散文家,又是诗人。迪基在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时,曾就学于土地派Agrarian)诗人和评论家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门下。在戴维森鼓励下,迪基敏锐地观察自己的南方文化传统。同兰德尔贾雷尔一样,迪基也在二战中担任飞行员,并且在作品中描写了战争的苦痛。

作为小说家和诗人,迪基常常表达一种不懈的努力,超越,竭尽全力/超越对你的要求。他渴望恢复同世界的富有活力的联系——他在大自然(动物、荒野)、性爱和体力劳作中寻求这种联系。迪基的小说《救赎》(Deliverance1970),以南方的一个荒野河谷为背景,探索了为生存所作的斗争和男性友情的阴暗面。当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时,诗人在剧中饰演一个南方的警长。这一小说和影片增加了迪基的声望。《精选诗集》(Selected Poemsl998)收集了他的后期作品,但迪基的名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早期作品《诗集,1957-1967》(Poems 1957-19671967)。 

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和艾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1929-  

在特异派的女诗人中,伊丽莎白毕肖普和艾德里安娜里奇是近年来最受敬重的作家。毕肖普具有水晶般的才华,酷爱偏远地区的风景,擅长使用与旅行相关的隐喻,她的作品以其精密和微妙使读者着迷。与她的导师玛丽安穆尔(Marianne Moore)一样,毕肖普擅长以隐含哲理的叙事风格写作精致诗篇。《在鱼舍》(At the Fishhouses1955)一诗对冰冷的北大西洋的描述可以说是毕肖普自己诗作的写照:它就像我们所想象的知识:深沉、带有咸味、清澈、涌动、绝对自由。 

同普拉斯、塞克斯顿、艾德里安娜里奇等人的热烈诗歌相比,毕肖普和莫尔的作品可归于从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开始的冷寂女性诗歌传统之列。尽管里奇的诗歌创作始于传统的形式和格律,但她的作品,尤其是她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充满热忱的女权主义者之后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里奇在运用隐喻方面有特殊的天份,正如她的出色诗篇《潜入沉船》(Diving Into the Wreck1973)中所展现,这首诗把女性对自我的追求比作寻找失事船只的潜水。在献给诗人丹尼斯莱弗托夫(Denise Levertov)的诗《屋顶行者》(The Roofwalker)中,里奇把诗歌创作视为一门对妇女危险的工艺,正如男人建造屋顶一样,暴露无遗,形象高大,/随时会折断我的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