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3)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八章 美国叙事文学, 1945-1990:现实主义与实验(3)

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

伯纳德•马拉默德生于纽约市一个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他在第二部小说《店员》(The Assistant,1957)中确立了其作品特有的主题——人在逆境中的奋斗以及近代犹太移民的道德支柱。

马拉默德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呆头呆脑的人》(The Natural,1952),是一部以职业棒球队的神秘世界为背景、把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的小说。其他小说包括《新生活》(A New Life,1961)、《维修工》(The Fixer,1966)、《费德尔曼的写照》(Pictures of Fidelman,1969)和《房客》(The Tenants,1971)。马拉默德还是多产的短篇小说大师。通过《魔桶》(The Magic Barrel,1958)、《白痴在先》(Idiots First,1963)和《伦勃朗的帽子》(Rembrandt’s Hat,1973)等短篇小说集,他比任何其他美国出生的作家都更深入地表达了对犹太人的现在与过去、现实与超现实、事实与传说的感受。马拉默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维修工》,该书为他赢得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和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小说以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为背景,几乎是不加掩饰地再现了一桩血诬案——即臭名昭著的1913年门德尔•贝利斯(Mendel Beiliss)案件。该案件作为一个重要的反犹事件在现代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如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一样,马拉默德在该书中着重描写主人公雅各布•博克(Yakob Bok)遭受的痛苦以及他在种种困境中努力抗争的故事。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

诺贝尔奖得主和短篇小说大师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出生于波兰,1935年移民美国,父亲是华沙一名地位显赫的犹太教长老。辛格一生用意第绪语写作,用神话和现实的手法描写两个特定的犹太人群体:旧大陆(即欧洲——译者注)的小村落居民和二次大战前后飘摇过海的二十世纪移民。

辛格的作品描写大屠杀前后的犹太人的经历。一方面,他描写已经不复存在的欧洲犹太人的传统生活环境——如以十九世纪俄罗斯为背景的《庄园》(The Manor,1967)和《田产》(The Estate,1969)、以及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个波兰犹太家庭为主题的《莫斯卡特一家》(The Family Moskat,1950)。与这些小说相补充的是描写战后生活的作品,如《冤家:一个爱情故事》(Enemies, A Love Story,1972),书中的主人公在大屠杀中幸免于难,寻求为自己开辟新生活。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

像辛格一样,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也是东欧移民。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富庶家庭,于1940年来到美国并于五年后入籍。从1948年至1959年他在纽约州北部的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教授文学。1960年永久移居瑞士。

纳博科夫最知名的作品是小说,其中包括《普宁》(Pnin,1957)和《洛莉塔》(Lolita,美国1958年版),前者是关于一位无能的俄罗斯移民教授的自传体小说,后者描述一个受过教育的欧洲中年人对一个12岁的美国姑娘的迷恋。纳博科夫的拼贴小说《微暗的火》(Pale Fire,1962)是又一部成功之作,重点描写一个虚构的已故诗人的一首诗及一个评论家对这首诗的评价。这些评论喧宾夺主,令人意外地占据了比诗更重要的地位。

纳博科夫作为一位作家的重要性在于他细致入微的风格、机敏巧妙的讽刺和形式上的独特创新,这些特点给约翰•巴思(John Barth)等作家以启示和影响。纳博科夫认识到他在俄罗斯和美国文坛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著有一部关于果戈理(Gogol)的书并翻译了普希金(Pushkin)的《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他的大胆、多少有点表现主义的题材帮助将二十世纪的欧洲思潮引入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的美国小说传统。纳博科夫的笔调——既带讽刺意味又含怀旧情思——也创立了一种新的既严肃又滑稽的感情表达方式,被将机智和恐惧等对立音符糅合为一体的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等作家所采用。

约翰•契弗(John Cheever,1912-1982)

约翰•契弗常常被称为“风俗小说家”(novelist of manners),还以优雅、充满暗示的短篇小说著称,这些作品探讨纽约商界及其对企业家、他们的妻子、孩子和朋友所产生的影响。

契弗精心描绘的契诃夫式的故事隐含着一种带有冷嘲的忧郁以及难以满足却又看似无望的对激情或终极的渴望。这些短篇作品收录于:《一些人的生活方式》(The Way Some People Live,1943)、《绿荫山的窃贼》(The Housebreaker of Shady Hill,1958)、《一些不会在我下一部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地点、事件》(Some People, Places, and Things That Will Not Appear in My Next Novel,1961)、《陆军准将和高尔夫球迷的妻子》(The Brigadier and the Golf Widow,1964)和《苹果世界》(The World of Apples,1973)。从这些书名中可看出他特有的玩世不恭的超然态度及其对作品主题的暗示。

契弗还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华普肖丑闻》(The Wapshot Scandal,1964)、《弹丸山庄》(Bullet Park,1969)和自传性的《猎鹰者监狱》(Falconer,1977)。

约翰•厄普代克(Wikipedia)
约翰•厄普代克(Wikipedia)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1932- )

约翰•厄普代克和契弗一样被视为风俗作家,他的作品多描写郊区场景、家庭题材、无聊与渴望,特别是在他所虚构的美国东海岸马萨诸塞州与宾州沿海的市镇。

厄普代克最著名的作品是“兔子”系列小说,这些小说通过描写绰号为“兔子”的哈里•昂斯特伦(Harry “Rabbit” Angstrom)曲折的一生来展现长达40年的美国社会和政治历史。《兔子快跑》(Rabbit, Run,1960)是1950年代的写照,书中的昂斯特伦是一个没有目标、满腹牢骚的年轻丈夫。《兔子归来》(Rabbit Redux,1971)突出表现1960年代的反文化,此时昂斯特伦仍旧没有找到明确的目标或目的或者一条逃离陈腐生活的有效途径。在《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1981)中,越南战争接近尾声,昂斯特伦已在1970年代成为富商。最后一部小说《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1990)以1980年代为背景,描写昂斯特伦在死于心脏病之前最终能够平静地面对人生。后来,厄普代克于1995年发表了中篇小说《追忆兔子》(Rabbit Remembered),描述昂斯特伦的已成年的孩子们对父亲的回忆。

厄普代克的其他小说有:《半人半马怪》(The Centaur,1963)、《夫妻们》(Couples,1968)、《一个月的礼拜日》(A Month of Sundays,1975)、《罗杰教授的版本》(Roger’s Version,1986)和S. (S., l988)。厄普代克在另一个系列的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他我,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人物的名气可能迫使他变得沉默寡言。该系列包括:《贝克:一本书》(Bech: A Book,l970)、《贝克回来了》(Bech Is Back,1982)和《贝克无可奈何》Bech at Bay ,1998)。

在当代作家中,厄普代克的文笔最为精彩,他的短篇小说凸显了丰富的题材和超群的创造力。他的短篇小说集包括:《同一扇门》(The Same Door,1959)、《音乐学校》(The Music School,1966)、《博物馆和女人》(Museums and Women,1972)、《遥不可及》(Too Far To Go,1979)和《问题》(Problems,1979)。他还出版过几部诗集和散文。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D. Salinger,1919-2010)

塞林格描绘了脱离社会的尝试,这一主题成为1960年代的预兆。塞林格生于纽约市,其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使他在文坛上一举成名。小说围绕16岁的敏感少年霍尔登•考尔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展开,他为进入外面的成年人世界而逃离他所就读的精英寄宿学校,但却因这个世界的拜金主义和虚伪而幻想破灭。

在被问及他的理想职业时,考尔菲尔德回答道:“麦田守望者。”——他误引了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一首诗。在他眼中,自己是现代的白衣骑士,是纯真品质的唯一守卫者。他想像有一块巨大的燕麦田,麦苗长得如此高大,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那里奔跑玩耍,看不到自己是在往哪里跑。而他是那里唯一的成年人。“我站在那倒霉的悬崖边。我要做的是,要是孩子们朝悬崖奔来,我就把他们抓住。” 坠下悬崖是丧失童年纯真的隐喻,这是那个时代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这位深居简出、少言寡语的作家的其他作品包括:《九个故事》(Nine Stories,1953)、《弗兰尼与祖伊》(Franny and Zooey,1961)以及《抬高房梁,木匠们》(Raise High the Roof Beam, Carpenters,1963),后者收录了发表于《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的短篇小说。塞林格于1965年发表一个短篇后便在美国文坛上销声匿迹,他目前住在新罕布什尔州。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

出生于一个贫困法裔加拿大人家庭的杰克•凯鲁亚克对中产阶级生活的价值观也提出质疑。他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期间结识了地下文学垮掉的一代(Beat)的成员。他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南部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松散的自传体作品的影响。

凯鲁亚克最著名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1957)描写垮掉的一代(beatniks)知识分子横跨美国的浪迹生涯,他们寻求美以及集体生活的理想主义美梦。《达摩流浪者》(Dharma Bums,1958)描写的也是四处巡游的反文化知识分子和他们对禅宗的迷恋。凯鲁亚克还写了一本诗集《墨西哥城蓝调》(Mexico City Blues,1959)和几本叙事作品,后者描写他与垮掉的一代实验小说家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和诗人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等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