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现代主义和文学试验(9)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六章 现代主义和文学试验(1914-1945)之九

社会意识小说

自1890年代起,一股社会抗议的潜流贯穿美国文学,并在斯蒂芬•克莱恩和西奥多•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作品和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小说家所发出的明晰信息中得到突出表现。后来关心社会问题的作家包括辛克莱•刘易斯、约翰•斯坦贝克、约翰•多斯•帕索斯、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和戏剧家克利福德•奥德兹(Clifford Odets)。他们因对普通公民福祉的关心和以不同群体为描写对象而被与1930年代联系在一起。例如,辛克莱•刘易斯的主人公阿罗史密斯(Arrowsmith)医生或商人巴比特(Babbitt)反映了从事具体职业的人;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描写家庭;多斯•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U.S.A. trilogy)通过11位主要人物勾勒出城市众生相。

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

辛克莱•刘易斯(Wikipedia)
辛克莱•刘易斯(Wikipedia)

哈里•辛克莱•刘易斯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索克森特(Sauk Centre),毕业于耶鲁大学。他曾一度离开学校到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Sinclair)资助创办的社会主义居民试验区(Helicon Home Colony)工作。刘易斯的《大街》(Main Street,1920)讽刺了明尼苏达黄鼠草原镇(Gopher Prairie)单调、虚伪的小镇生活。他对美国生活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对美国社会中的物质主义、偏狭和虚伪的鞭笞为他在国内外赢得声望。1926年,他因《阿罗史密斯》(Arrowsmith,1925)一书获普利策奖,但他拒绝受奖。该小说描写一位医生在医学界贪婪和腐败盛行的情况下兢兢业业、维护职业操守的努力。1930年,刘易斯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

刘易斯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巴比特》(Babbitt,1922)。乔治•巴比特是一位在美国一个普通城镇泽尼斯(Zenith)生活和经商的普通人。巴比特有道德,并富有创业精神,把商务当作追求现代生活的新的科学方式。他后来变得焦躁不安,与一名波西米亚女人私通,借此寻求生活的充实,但幻想破灭,回到妻子身边,与命运妥协。“巴比特”一词因此被引进美国人的日常词汇中,意指中产阶层的狭隘、自满和庸俗。《埃尔默•甘特利》(Elmer Gantry,1927)揭露美国的复古主义宗教,《卡斯•廷伯莱恩》(Cass Timberlane,1945)则剖析一位上了年纪的法官与年轻妻子的婚姻中出现的紧张关系。

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1896-1970)

如辛克莱•刘易斯一样,约翰•多斯•帕索斯在前期是一名左翼激进分子,随年龄的增长而转向右翼。多斯•帕索斯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学说进行现实主义的创作。他在他最优秀的作品中实现了科学客观主义和几乎是纪实的效果。多斯•帕索斯在他的杰作美国三部曲《北纬四十二度》(The 42nd Parallel,1930)、《一九一九年》(1919,1932)和《赚大钱》(The Big Money,1936)中开创了实验拼贴手法。这几部卷帙浩繁的作品涵盖美国从1900年至1930年的社会史,通过人物的生活揭露了美国社会的物欲横流和道德腐败。

多斯•帕索斯新颖的创作手法包括取自当时新闻标题、流行歌曲和广告的“新闻片断”以及 “人物小传”,后者描述美国重要人物的生活,如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劳工组织者尤金•德布斯(Eugene Debs)、电影明星鲁道夫•瓦伦蒂诺(Rudolph Valentino)、金融家摩根(J.P. Morgan)和社会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等。新闻片断和人物传记赋予多斯•帕索斯的小说以文献价值;他的第三种创作手法,即“摄影机镜头”,以意识流散文诗构成,表达对书中所描写的事件的主观反应。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

像辛克莱•刘易斯一样,约翰•斯坦贝克今天在国外的声誉胜过国内,主要原因是他在196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就这两位美国自由派作家而言,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决定侧重于其作品对社会的批判。

斯坦贝克是加利福尼亚人,他的作品大多以旧金山附近的萨利纳斯谷(Salinas Valley)为场景。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荣获普利策奖的小说《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描写一个来自俄克拉何马州的贫穷家庭的艰苦挣扎——在大萧条时期失去农场而前往加利福尼亚寻找生计。他们受到富裕的土地所有人的压迫,像奴隶一样劳作。其他以加州为背景的作品包括《托蒂亚平地》(Tortilla Flat,1935)、《鼠与人》(Of Mice and Men,1937)、《罐头厂街》(Cannery Row,1945)和《伊甸园以东》(East of Eden,1952)。

斯坦贝克将现实主义与崇尚原始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在命运与土地紧密相联的贫苦农民身上发现美德。他的小说表现这些人的无助,干旱可能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政治动荡和经济衰退来临时他们又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