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六章 现代主义和文学试验(1914-1945)之三
1914年至1945年的诗歌:对形式的尝试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
埃兹拉•庞德是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诗人之一。从1908年至1920年,他住在伦敦,与许多作家有来往,包括他曾为其担任秘书的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和T. S. 艾略特(T.S. Eliot)——他对艾略特的诗作《荒原》进行了大篇幅的编辑和修改。他是连接美国和英国的纽带,担任哈丽雅特•门罗(Harriet Monroe)在芝加哥主办的重要杂志《诗刊》(Poetry)的特约编辑并发起叫做意象主义(Imagism)的新诗歌流派, 即主张明晰、有高度视觉效果的表达。在创立意象派后,他还倡导了多种不同的诗歌创作方法。他后来移居意大利,卷入了意大利法西斯组织。
庞德在书信、散文和一部由他编辑的诗集中进一步发展了意象主义。在1915年致门罗的一封信中,他提倡一种避免“陈词滥调”的具有现代声音和注重视觉效果的诗歌。 在 《意象主义者的几不要》(A Few Don’ts of an Imagiste,1913)中,他把“意象”定义为“表现瞬间之中产生的知性和情感的复合体”。庞德在1914年出版的十人诗歌选集《意象派诗选》(Des Imagistes)中收录了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埃米•洛厄尔(Amy Lowell)等杰出诗人的意象诗范例。
庞德有着的广泛的兴趣和阅读爱好。他改编的作品以及他不无缺陷却妙笔生花的翻译将许多文化的文学介绍给现代作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思路。他一生中花费心血最多的作品是《比萨诗章》(The Cantos),其创作过程一直延续到他去世。这些诗中妙句丛生,但由于它们涉及许多不同时代和文化的文学艺术典故,因此晦涩难读。庞德的诗歌以其清晰的视觉形象、新颖的韵律和雄健、充满智慧的警句著称,例如《诗章》第81章:“在他那龙的世界里,蚂蚁是一匹人头马”(”The ant’s a centaur in his dragon world”),再如受日本俳句影响的诗作《在地铁站里》(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1916):
人群中这些面孔如幽灵一般;
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T.S. 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St. Louis)一个来自美国东北部的富有家庭。他先后就读于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巴黎)索邦大学(Sorbonne)、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默顿学院(Merton College),所受教育在同代主要美国作家中首屈一指。他研究过梵文和东方哲学,他的诗作因而受其影响。如他的好友庞德一样,他在年轻时前往英国,在那里成为文坛巨擘。他是那个时代最受尊重的诗人之一,其现代派手法、看似不合逻辑或抽象的反传统诗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他还创作了富有影响力的散文和戏剧,倡导文学和社会传统对于现代诗人的重要意义。
作为批评家,艾略特留给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提出的概念“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他在 《圣林》(The Sacred Wood)中将之描述为通过“一组物件、一个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情感的手法,对这些物件、场景和事件的表述便构成了表现某种情感的“套式”。《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1915)等诗正是这一手法的体现:无能、衰老的普鲁弗洛克自喻“用咖啡匙计量生命”,咖啡匙的含义即是百无聊赖的存在和浪费的生命。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著名开头将读者带进俗丽的街巷,像现代生活一样,这些街巷对生活中的问题拿不出答案:
我们走吧,你我二人,
正当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
好似手术台上麻醉的病人;
我们走吧,穿过一些冷清的街道,
絮语退去
在那夜夜不宁的下等旅店,
和满地锯末点缀着蚌壳的餐馆;
街连着街,好象一场乏味的争议
带着阴险的企图
要把你引向一个不堪重负的问题……
唉,不要问,“那是什么?”
我们只管前往拜访。
同样的意象充斥着《荒原》(The Waste Land,1922)与但丁的《地狱》(Inferno)遥相呼应,令人想到一次大战期间伦敦人头攒动的街道:
虚幻的城,
在冬天早晨棕色的雾下,
人群流过伦敦桥,如此之多
我没有想到死神的祭品如此之多。(第一章, 60-63)
《荒原》预见的前景是世界末日:
在紫色暮霭中开裂、重塑、爆炸
大厦倾覆
耶路撒冷、雅典、亚历山大
维也纳伦敦
虚幻(第五章,373-377)
艾略特的其他重要诗作包括《小老头》(Gerontion,1920),用上年纪的人来象征西方社会的颓败;《空心人》(The Hollow Men,1925),现代人精神死亡的一曲感人的挽歌;《圣灰星期三》(Ash-Wednesday,1930),诗人明确转向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寻求人生的意义;《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1943),一部关于时间、自我的本质和精神意识等超验主题的复杂、高度主观、探索性的思考。他的诗歌——特别是他早期大胆、创新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