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六章 现代主义和文学试验(1914-1945)之六
两次大战期间
罗滨逊•杰弗斯(Robinson Jeffers,1887-1962)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涌现了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著名美国诗人,其中有来自西海岸的诗人、女诗人和黑人诗人。像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一样,罗滨逊•杰弗斯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描写西班牙牧场主和印第安人及其混合的传统,以及那令人无法忘怀的美景。杰弗斯熟读古典文学作品和弗洛伊德,他以险峻的海岸为布景重启希腊悲剧的主题。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泰马》(Tamar,1924)、《杂色牡马》(Roan Stallion,1925)、《悲剧之外的塔楼》(The Tower Beyond Tragedy,1924)和《美狄亚》(Medea,1946),最后这两部作品是分别根据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阿伽门农》(Agamemnon)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悲剧《美狄亚》改编。
爱德华•埃斯特林•卡明斯(Edward Estlin Cummings,1894-1962)
爱德华•埃斯特林•卡明斯——即人们熟知的e.e.卡明斯——的诗歌幽默、文雅、歌颂爱情和性爱,富有创意和吸引力,并对标点符号和页面视觉进行创新试验。作为一名油画家,他是第一位认识到诗歌首先是一种视觉艺术而非口头艺术的美国诗人;他的诗采用极不寻常的间距和缩格,并完全不用大写字母。
如威廉斯一样,卡明斯采用口语、鲜明的意象和来自通俗文化中的词汇,并且在格式上大胆创新。他的诗《刚至——》(in Just –,1920)让读者自己去填补未表达出来的意思:
刚至——
春天 到处是
泥泞卖气球的
跛脚小个子
吹着口哨 哨 音 远 扬
伊迪和比尔跑来
刚才在玩打弹子和
抓海盗
春天
来了……
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1899-1932)
哈特•克莱恩是一位遭受折磨的年轻诗人,在33岁时跳海自杀。他留下极其出色的诗歌,包括史诗《桥》(The Bridge,1930)。克莱恩在这部雄心勃勃的诗中努力审视和颂扬美国文化。他的绚丽、热烈的风格在短诗中效果最佳,例如《航程》 (Voyages,1923, 1926)和《在梅尔维尔墓前》(At Melville’s Tomb,1926),后一首诗的结尾对克莱恩来说是最恰当的墓志铭:
哀歌无法唤醒水手,
只有大海保存这奇异的影子。
玛利安•穆尔(Marianne Moore,1887-1972)
玛利安•穆尔曾经写道,诗是“想象中的花园,其中有真正的蟾蜍”。她的诗是谈话式的,但音节韵律却复杂微妙,并采用极其准确的描述和历史及科学事实。她是“诗人的诗人”,对她的年轻朋友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等后来的诗人产生了影响。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
19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中涌现出许多富有才华的诗人,包括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James Weldon Johnson)、克劳德•麦凯(Claude McKay)、康蒂•卡伦(Countee Cullen)等,与之齐名的另一位诗人是兰斯顿•休斯。休斯推崇非裔美国爵士乐节奏,是第一位试图靠写作谋生的黑人作家。休斯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融合了蓝调、灵歌、口语和民俗。
作为一位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组织者,休斯出版了许多黑人作品集并在洛杉矶、芝加哥及纽约创立剧团。他还从事富有感染力的新闻写作,创造了“老实人杰西”(Jesse B. Semple)这个人物。他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是《黑人言河》(The Negro Speaks of Rivers,1921, 1925),以宏大的史诗来赞颂他的非洲以及普世传统,旨在说明非洲文化像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一样亘古永存,日益深沉:
我早已与河流相识:
熟知那些像世界一样古老
比流淌在人类血管中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与河流一般深沉
我在幼发拉底河洗浴,黎明依然年轻。
我在刚果河畔搭起棚屋,流水把我带入梦乡。
我凝视尼罗河,让金字塔高耸河上。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在歌唱,亚伯拉罕•林肯
顺流直下新奥尔良,我看到它浑浊的胸膛
在落日下泛起金色光芒
我早已与河流相识
古老、朦胧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一般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