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安那州是褐鹈鹕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在那里的河湖海边,经常可以见到这种长嘴的大型水鸟,还有很多以鹈鹕为标志的告示牌。褐鹈鹕在飞行中会突然俯冲扎入水中捕食,在别处是不常见的。鹈鹕不但是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鸟,而且“鹈鹕之州”(The Pelican State)还是该州的官方昵称。
说起鹈鹕,不由得联想到一本书,名叫“The Pelican Brief”,故事以路易斯安那州的石油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背景,作者是格里沙姆(John Grisham)。格里沙姆擅长于法律题材的惊险小说,有多部畅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依据这一本在1993年拍摄了同名电影,译成中文片名为“塘鹅暗杀令”。这里的塘鹅,就是鹈鹕的俗称。
这部电影讲的是,为了路易斯安那的石油开发问题,环保团体与石油公司对决公堂,而且可能要上诉到最高法院。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如果出缺的话,接任者要由总统提名,而石油公司的老板与现任总统曾经有过生意往来。故事的开始就是两位支持环保的大法官离奇死亡,以及接下来的一系列暗杀事件,它们都与一份以The Pelican Brief为名的简报有关。这份简报的作者是一位女生,当时她正在路易斯安那州杜兰大学法学院读书。这份简报就是小说和电影的线索并且贯穿始终。
路易斯安那州不仅有漫长的海岸线,而且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就位于该州境内,那里遍布湿地和沼泽,有丰富的鱼贝和两栖类作为鹈鹕的食物,因此是美国鹈鹕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同是那里的沿海地带也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
路易斯安那的褐鹈鹕在所有的鹈鹕当中是最小的,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大型水鸟,体长最长1.4米,翼展可达2米以上。鹈鹕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的长啄,还有一个很大的喉囊。人们误以为它们的喉囊是用来储存食物的,但实际上它的用途只是在捕食时起辅助作用,同时在吞咽食物时用来排出水分而已。
过去渔民不知道鹈鹕的主要食物并不是他们所要捕捞的鱼类,认为它们与人类争食,所以曾经大量捕杀鹈鹕。褐鹈鹕的鸟巢筑在树上,人们还专门去捣毁鸟巢并打碎鸟蛋。除了人类捕杀鹈鹕之外,大量使用的DDT等农药造成严重的毒害,加上城镇开发对它们栖息地的破坏,美国褐鹈鹕的数量一路下降,到1970年代被列为濒危物种。
因为美国农业在中部大平原最为集中,那里使用的农药残余大部分通过密西西比河到路易斯安那的新奥尔良入海,所以它们对那里的鹈鹕生存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以致于该州曾经不得不从其它地方引进鹈鹕。随着美国在1970年代禁止使用DDT等农药,鹈鹕的数量才逐渐回升,到 2009年已经从美国的濒危物种名单上除名。
前面提到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境内,那一带曾经长期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语及其衍生的文化在那里源远流长,而河口一词在英语里除了estuary之外,还有一个从法语借用过来的bayou。其实bayou更符合密西西比河的河口地带,因为它泛指流动极为缓慢的河流以及沼泽湖和湿地,因此路易斯安那也被称为Bayou State,该州的车牌上除了有鹈鹕的图案之外,还曾经印有Bayou State的字样。顺便提一句,Bayou State也是密西西比州的昵称之一。
说到车牌,现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车牌上所印的是它的另外一个昵称,即Sportsman’s Paradise,中文直译“运动员天堂”。但是译为“狩猎者天堂”更为贴切,因为这里的sportsman与汉语的运动员严格来说不是一个意思,它泛指所有的户外活动,特别是狩猎。不要忘了,对人类体能的考验,最早就是寻找或捕获作为食品的动植物,而路易斯安那到处都是河湖沼泽与海湾,为人们垂钓狩猎提供了极佳的去处。与此相似,它还有一个昵称即“渔人乐园”(Fisherman’s Paradise)。
路易斯安那是美国各州当中昵称最多的州之一,这与它的多元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因为篇幅所限,这里只能再列举几个名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搜索其来源:“克里奥尔文化之州”(Creole State),“美洲荷兰”(Holland of America)与“蔗糖之州”(Sugar State)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