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大爆发让原本很少为社会大众所知的N95口罩大大出名,这款口罩在保护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务、急救、警务、公交等人员方面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防疫利器。而促使N95诞生的则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学者蔡秉燚,他也被许多华文媒体誉为“N95口罩之父”。蔡秉燚在1990年代发明了使N95口罩成为可能的关键技术,当时的他从没想到过几十年后N95口罩可以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蔡秉燚(英文名Peter Tsai)1952年出生于台中清水农家,1981年从台湾来到美国的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 State University)学习,此后跟随他的教授从堪萨斯州立大学转到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校区(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在美国求学期间蔡秉燚获得了材料科学博士学位,此后他一直在田纳西大学教书、研究,成为了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教授。蔡秉燚在田纳西大学工作长达35年,于2019年退休,他拥有12项专利、20多项商业授权合约(commercial license agreement),曾获田纳西大学颁予杰出研究人员的“创新名人堂奖”(Innovator Hall of Fame Award)及“威利奖”(Wheeley Award)。

1990年代蔡秉燚在田纳西大学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材料,该材料可以通过带静电的纤维吸引空气中的微粒(例如灰尘,细菌和病毒等),以此过滤空气使得空气更加清洁。蔡秉燚回忆说:“最初的意图是将这些带电纤维用于空气过滤器,例如家用过滤器。”而这一发明很快就促成了N95口罩的问世,因为它也是一种可以在口罩中使用的过滤材料,让口罩达到更有效的保护效果。N95中95的含义表示该口罩的过滤效果达到95%。原本N95口罩是为在尘土飞扬的环境中作业的建筑工人设计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1996年发现N95口罩还可以阻止病毒,蔡秉燚研发的材料与制造商3M的医用口罩设计结合,从此N95口罩就被世界各地的医疗专业人员使用。去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世界各地的急救人员、医疗专业人员和高危人群都大量使用N95口罩,也让蔡秉燚出了名。但蔡秉燚谦虚地表示:“我的发明只是平凡时期的普通发明。”

蔡秉燚于2019年退休。但当新冠疫情爆发、各国对N95口罩的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时,他就再次出马,每天工作18至20小时,以试图弄清楚如何对N95口罩进行最有效的消毒以便多次使用。蔡秉燚发现,在71摄氏度的烤箱中烘烤口罩是可行的。他的首选方法是让口罩静置7天而不被触摸,从而使病毒自然死亡。他说,即使没有N95口罩,任何一种棉质口罩或鼻子和嘴巴覆盖物也比没有好,他说:“每个人都需要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