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的文学生涯

当代美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于5月22日去世,享年85岁。自1960年第一部处女作《再见,哥伦布》(Goodbye, Columbus)获得国家图书奖而一鸣惊人后,罗斯在美国文坛叱咤半个多世纪,是获得美国文学大奖次数最多的作者,也是当代美国呼声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但陪跑多年终未如愿。

罗斯的写作生涯跨越50多年,出版了30多部著作,大部分是半自传体性质的文学小说。《纽约时报》在报道罗斯去世消息时,称他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努力探索作为一个美国人、犹太人、作家以及男性的人生意义。

1959年罗斯26岁时出版处女作品集《再见,哥伦布》,包括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及其它5部短篇小说。这部作品集重点描写了第二、第三代犹太裔美国人在离开传统犹太人社区外出求学、就职以及搬到郊外中产社区生活的经历及困惑。罗斯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全球反犹风潮中度过的,当时除了欧洲,美国社会对犹太人的偏见也很浓厚,这对罗斯的创作影响很大。

“再见,哥伦布”描写一对犹太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尔与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游泳池畔一见钟情。但阶层的差异及恋人间的误会最终导致恋情无果而终。这部作品有详细的场景及对话描写,画面感很强。

《再见,哥伦布》一出版就获得文学界的关注并赢得1960年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年轻的罗斯也一举成名。

1960年菲利普·罗斯(右)获得国家图书奖后与同时获奖的罗伯特·洛厄尔(左)、理查德·埃尔曼(中)合影(照片:美联社)

1969年罗斯发表的小说《波特诺伊的怨诉》(Portnoy’s Complaint)不但为他带来文学赞誉,也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他成为社会名人。小说主角波特诺伊是一位年轻的中产犹太人,小说通过他与心理分析师的对话,讲述了主人翁迷恋性事、对性欲的追求及性困惑的往事。书中大胆的性心理刻画及粗俗露骨的语言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这本小说表面上以大胆的性描写为主,但主题却是表现犹太美国人面对的压力与矛盾。小说在1972年被改编成电影。1998年兰登书屋(Random House)所属的现代图书馆将《波特诺伊的怨诉》评为20世纪100本最佳英文小说第52名;《时代》周刊则将其列入1923年至2005年“时代100最佳英语小说”榜。

罗斯在此后的文学写作生涯中,创造出祖克曼(Zuckerman)这个标志性人物,他在1979年至1986年出版的一系列半自传性小说都以祖克曼为主角。罗斯一共出版了31部小说,大多以其家乡新泽西州纽瓦克为背景,故事情节不但涉及犹太人的生活及身份认同,也大量涉及性的描写及哲学思考。他先后获得两项国家图书奖、两项全美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三项福克纳小说奖(PEN/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又称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一项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以及一项卡夫卡奖(Franz Kafka Prize)等奖项。

2007年罗斯的短篇小说《世人》(Everyman)第三次获得福克纳小说奖,这也是他自1960年第一部作品《再见,哥伦布》后获得的最后一个文学大奖。《世人》描写了一个老人的普通一生:书中主角感觉自己越来越老、生病时情绪低落以及对自己过去的反思。可以说,罗斯在写作《再见,哥伦布》时是从年轻人的角度写年轻人的生活,而《世人》则是从老年人的角度写老年人的心境,头尾两部作品反映了罗斯一生的心绪变化。

文学评论家对罗斯的作品有大量的分析评论,有人认为他的写作代表美国人深层次精神生活,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融合了写实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新现实主义的风格。

罗斯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一直在大学教授文学写作及文学史,他于1991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

罗斯部分获奖作品一览:

1960年国家图书奖:《再见,哥伦布》

1986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反生活》(The Counterlife)

1991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遗产》(Patrimony)

1994年福克纳小说奖:《夏洛克行动》(Operation Shylock)

1995年国家图书奖:《安息日的剧院》(Sabbath’s Theater)

1998年普利策奖:《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

2001年福克纳小说奖:《人类的污点》(The Human Stain)

2007年福克纳小说奖:《世人》(Every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