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5日,脱下戎装转入政界的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将军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发表历时11分钟的讲话,为欧洲复兴奠定了基调,缔结了欧洲大陆与美国长达几十年的紧密联系。
马歇尔选择这个低调的场合宣布美国为欧洲提供大量援助,帮助欧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Two)的废墟中得到重建。这个计划就是著名的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又称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该计划开创了美国新的扩展性对外政策的时代,促进了欧洲与美国至今仍然保持的牢固联系。
马歇尔当年的讲话阐述了有关和解、美国的责任和慷慨相助及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人们耳边回响。
马歇尔在战时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U.S. Army chief of staff),曾参与组织1944年盟军进军法国的行动,最终导致德国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军队的败局。马歇尔后来担任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政府的国务卿,在前往哈佛大学接受荣誉学位的时候发表了著名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明确表示,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而且具有现实意义。这项计划要求在4年内为欧洲提供130亿美元资金。

马歇尔认为,欧洲作为一个稳定的民主地区实现复兴,可以抗击共产主义俄罗斯扩张的野心,并成为美国基本的经济和贸易伙伴,为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歇尔说,“我们的政策旨在抗击饥饿、贫困、绝望和混乱,并不针对任何政策和信条,其目的应该是重振全世界有效益的经济,促进有利于自由体制生存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出现。”
他的讲话反映了华盛顿(Washington)关于美国未来的繁荣与西欧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信念。当年美国仍然受到自身经济衰退的重创。
欧洲的新希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战胜希特勒向欧洲调集军队和武器,战后又为欧洲提供资金、食品和能源供应。但马歇尔明确指出,欧洲国家自身必须为执行重建计划承担责任。他说,“这是欧洲人的职责。”

他要求欧洲国家相互合作,打破以往的政治和贸易壁垒。他强调,“这个计划应该联为一体,即使未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必须得到一些国家的赞同。”
这次讲话立即引发了人们对欧洲产生新的希望。当时,16个西欧国家的代表在巴黎(Paris)举行会议,并在9月向美国政府递交了一份共同文件,提出对欧洲重建需求的估算。1948年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对外援助法(Foreign Assistance Act),批准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工作随即展开。
1949年,西德恢复自治后也被纳入该计划。1964年,战后担任西德总理的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在评估马歇尔计划时表示,“一个战胜国伸手相助,希望被征服的一方能重新站起来,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煤炭和钢铁等行业的复兴。各国以超过原来预期的速度恢复生机。该计划还刺激了美国经济,因为大部分资金都用于购置美国工厂和供应商提供的产品。
美国对外政策的历史性变革
美国老资格的外交人士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曾谈到,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讲话清晰透彻,简洁平实。他写道,“马歇尔描述了事态的重要性,毫无自我贬抑之意,也不见光灿的豪言壮语。”
基辛格说,美国人以往视对外政策为一系列需要谨慎对待的挑战,必须个别得到解决,但是马歇尔的讲话摆脱了历史的窠臼。

马歇尔的讲话没有详述该计划的细节,但为今后数十年跨大西洋关系的发展确定了原则。
1997年,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在纪念马歇尔讲话50周年之际表示,“马歇尔计划改变了美国处理与欧洲关系的方式,为此也改变了欧洲国家处理相互关系的方式。”
他说,“这次讲话播下了制度的种子,逐渐将西欧连接在一起,建立了欧洲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和北约等机制,为弥合历史久远的分歧奠定了基础。”
1953年,马歇尔因倡导马歇尔计划获诺贝尔和平奖(Nobel Peace Prize)。
本文由自由撰稿人David Storey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