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系列89:咆哮的二十年代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实力格局,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向美国转移:欧洲努力从战后重建中恢复元气,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则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文化、政治、人们的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经历了重大变化,整个二十年代沉浸在喧嚣、狂热、绚丽多彩的气氛中,因此被后人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

20世纪二十年代是社会和政治剧烈变革的时代。从人口分布看,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比农村多,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社会财富看,从 1920年到1929年全国总财富增加了一倍多,财富的快速增长让许多美国家庭变得富裕,人们开始进入过去从未经历过的“消费社会”:连锁店四处开花、商品广告遍及全国,过去被视为高档消费品的汽车、收音机、化学制品、电影等,都开始成为普通工薪家庭消费得起的商品。

二十年代消费品的最大变化,当数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一战前汽车还是高档奢侈品,只有少数达官贵人、富豪阶层才消费得起,成为身份的象征。一战后,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标准化的推广,大批量生产成为新工业的标志,汽车价格也大幅度下降;到1927年,福特总共卖出了1500万辆T型车,二十年代末福特汽车已经遍及北美大地。私人汽车的普及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钢铁、轮胎、化工、石油、道路建设等产业随之兴旺,加油站、汽车旅馆、连锁店等周边产业也蓬勃发展。

除了汽车,收音机的普及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1920年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在匹兹堡诞生,3年后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就超过了500家;到了二十年代末,1200多万个家庭拥有收音机。收音机为流行音乐、商业广告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也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爵士音乐的兴起,爵士音乐不但在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也引领了社会风气,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节奏明快舒展、舞感强烈的爵士乐风靡一时,成为咆哮年代的绝佳配乐。

二十年代新的工业产品迅猛发展,电话、洗衣机、吸尘器等电器用品遍及普通家庭,为妇女减轻了家务负担;新的避孕产品也使得妇女有可能少生孩子,让女性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工作、社交。二十年代的女性,从服装到发式都有显著的变化,也是服装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年代。二十年代以前女性的服装较为保守,古典味道浓厚,到了二十年代,女性服装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趋向宽松自由及开放:低腰直筒裙、无袖洋装、钟形帽(Cloche hat)等是那个时代女性服装的特征,女性的发型也从长发变为时髦的波浪型短发,称为鲍伯头(Bob Haircuts),鲍伯头配上钟形帽是咆哮时代女性的典型装束。当时有一部分年轻女性以穿无袖吊带裙为乐,浓妆艳抹、饮酒、性开放、驾车出游、到处参加舞会、听爵士乐、流连不归,她们常大胆表达出对旧习俗的蔑视,被称为小太妹(Flapper,意即刚离巢会飞的雏鸟)。

二十年代时,电影也开始起步,以卓别林为代表的默片时代开启了电影文化的先声,带动大众文化步入以电影文化为代表的时代。喜剧《马戏团》、《淘金记》等在为观众带来笑声欢语的时候,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二十年代末,约四分之三的美国人每周至少会看一场电影。

二十年代是大变化的时代,不过,社会财富的增加、城市人口的集聚、狂欢晚会的喧闹只改变了部分人的生活,还有许多人并没有享受到社会进步的好处,依然过着艰辛的生活,社会也存在着许多冲突。同时,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危机,为1929年的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美国文学经典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或译《大亨小传》等)是作者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所写的一部以二十年代纽约富豪盖茨比为主人翁的短篇小说,描写了咆哮年代的社会现象,被后世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杰作。

约翰·谢弗夫妇在自家门前合影,二十年代汽车已普及到工薪阶层家庭(照片: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约翰·谢弗夫妇在自家门前合影,二十年代汽车已普及到工薪阶层家庭(照片: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默片女星Vilma Bánky头戴当时流行的钟形帽(照片:国会图书馆)
默片女星Vilma Bánky头戴当时流行的钟形帽(照片:国会图书馆)
典型二十年代女性装饰(照片:公有领域)
典型二十年代女性装饰(照片:公有领域)
《周六邮刊》封面上描绘的小太妹形象(照片:公有领域)
《周六邮刊》封面上描绘的小太妹形象(照片:公有领域)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封面作者:Francis Cugat)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封面作者:Francis Cugat)